每年7月,香港教育界有不同的放榜,以大學入學試為例,就有兩個文憑試,即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和國際文憑試(IB)。前者在7月中,後者上星期六已放榜。觀乎IB放榜,感覺是一年比一年熱鬧。32名考獲滿分45分的狀元,英基屬校共佔15名,幾乎一半,也有學校如顏寶鈴書院今年首次誕生狀元。傳媒報道時錄取IB考生的國際名牌大學,花多眼亂,目不暇給,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等。
IB採取與DSE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前者強調自主學習,跨學科融會貫通,教學模式及國際視野比較廣闊,DSE則相對傳統。學界認為未必每個學生都適合讀IB,坊間以為IB少功課、較淺,這個看法未必成立;它所採取的持續評估方式,與DSE越來越「一試定生死」相比有其艱難之處。考生最後要呈交一份論文,對考生的文字和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
IB與DSE除了代表不同學習方式外,還代表着不同的教育市場生存和發展路徑。近年來傳統學校出現生員萎縮和殺校危機,收生不足成為一大挑戰,然而IB學校卻越來越受家長追捧,除國際學校外,不少直資學校亦紛紛開辦相關課程。有意從傳統學校轉跑道的家長,從經濟角度會覺得IB「抵讀」:比較的基數當然不是與本地學校,而是送子女到例如英國讀寄宿學校。以筆者現居英國住處附近的一所寄宿中學為例,一年學校和宿費約4,800英鎊(折合港幣48萬元),近年工黨上台,向私校開刀,要額外徵收20% VAT (增值稅),即總數約60萬港元。這個金額,足夠讓兩名子女在港同時供讀IB,而且子女可以留在家長身邊,所以本地IB課程令一眾家長趨之若鶩,不是沒有原因。
有趣的是,似乎官方也有意鼓勵港人修讀IB。香港電台《鏗鏘集》於2023年8月拍攝了一集「IB是咁」的,除了追蹤訪問若干名學生讀IB的心路歷程以外,還詳細剖析IB與傳統課程的異同。當中有兩個信息值得留意。第一,它指出IB與中華文化的共通之處,即IB提倡全人教育,儒家的「智仁勇」、「忠恕之道」也屬「全人教育」,「兩者關係非常密切」。第二,它指出「能夠把握不同學制在香港並存的機會,取長補短,就可以為傳統教育注入新動力」,暗示以DSE為代表的傳統學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以IB等具有「長處」的課程加以補足。
事實上,IB某程度上已完成了本地化,證據之一是它像本地公開試般,也有狀元、榜眼、探花之稱謂。它作為教育選項和傳媒敘事已成為本地教育話語的一部份。
在本地教育青黃不接之時,IB卻方興未艾,不啻為習主席所講的一股教育界「新質生產力」。香港IB狀元的數目,每年平均佔全球IB狀元超過十分之一。IB為港爭光,是教育界一大盛事。蔡若蓮甚麼也不用做,便冷手執個新煎堆,禮貌上其實應該祝賀各IB狀元榜眼探花考獲佳績。兩大文憑試,考生都是香港人,應該等量齊觀。◇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