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日致函14國,宣布自8月1日起實施新一輪25%至40%的懲罰性關稅,重啟4月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其中多為亞洲國家。專家觀察,此舉不僅是美國對貿易夥伴施壓,也為遏制亞洲轉運國為中國「洗產地」。

14國中有10個亞洲國家

特朗普在信中明言,任何試圖透過第三國轉運以規避關稅的行為,都將面臨更高的稅率,並直指這種規避「將招致更嚴厲處罰」。

據分析,涉及的14國中多為亞洲國家,其中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被視為中國商品的「洗產地」或轉運中繼站,被課以高達36%至40%的懲罰性關稅;而日本、南韓等則因貿易失衡,被課以25%的關稅。

特朗普強調:「美國不會再容忍長期貿易逆差與不公平貿易體系。我們的目標是消除各國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並恢復真正的對等貿易。」他也釋出和談空間,表示若各國在關稅、貿易障礙等方面做出讓步,美國將考慮對稅率進行上下調整。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CNN採訪時表示,這封信並非針對所有國家徵收立即性懲罰關稅,而是設定一個談判期限。若在7月9日午夜前仍未達成協議,8月1日起將恢復對等關稅水平。貝森特暗示,歐盟與台灣等尚未公布名單的國家,可能在接下來48小時內獲得更新。

至於為何首批是這14個國家,中央社引知情人士解析,這批公布的14國新對等關稅稅率名單,依據美方的說法,屬於談判沒有進展、不成功,或沒有必要談下去的國家,因此給予較高對等關稅稅率,多數都回到4月初的較高數字。

專家:中國洗產地轉運成焦點 美國鎖定東南亞

針對亞洲成為此次關稅行動的主要目標,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樊家忠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特朗普雖未點名中國,但此番政策核心仍是「圍堵中共」。

「中共長期透過東南亞國家洗產地,例如中國企業在越南成立空殼公司,將中國製商品轉運出口美國。美方這次針對轉運課徵40%關稅,就是明確鎖定這種行為。」樊說道。

樊家忠強調,未來所有與美方談判的國家若被視為洗產地重災區,美方勢必加入防範條款。他指出:「台灣與越南皆被列為洗產地嚴重國家。」

越南與美國7月3日達成協議後,直接被課關稅20%(一般出口),而轉運商品則為40%。根據4月份美國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越南出口美國的產品將面臨46%關稅,此措施原定於本周生效。

樊家忠說,「美國將逐步封堵這些漏洞。」

另一位專家、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也認為,中共後院國家成為被課最高稅率的對象「完全在預期中」。

他向《大紀元》表示:「即使這些國家想透過泰國再轉運,仍面臨雙重關稅壁壘。由於泰國本身對中國也設有反傾銷稅,再加上美國40%的懲罰稅,中國產品成本過高,幾乎不可行。」

王國臣評說,此舉有助於遏止中國透過東南亞「洗產地」,同時維持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空間。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道,一些亞洲國家遭課徵最嚴厲的懲罰性關稅,因為特朗普認為有不公平的貿易逆差。然而分析家分析美方的計算方式,並暗示特朗普可能試圖鎖定那些從中國獲得大量投資的國家,藉此打擊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

台灣稅率未明 估計或已私下達成協議

至於台灣為何未被列入首輪公布名單,引發外界猜測是否已有默契或協議。樊家忠推測,台灣極可能早已與美國達成協議,因此暫未公布稅率。

台灣4月初稅率為32%,台美隨後進入貿易談判環節。中經院院長連賢明8日於Facebook上表示,台灣談判即使沒有預期順利,仍期望台灣對等關稅落在15%至20%區間,因為稅率過高對於美國、台灣可能都沒有好處。

樊家忠估計,台灣稅率很可能介於20%至25%之間,低於先前對等稅率的32%,但仍高於越南的20%。他說:「台灣有許多談判籌碼,包括開放汽車業、市場准入與半導體投資。」

樊家忠分析,台灣汽車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開放進口不會造成重大衝擊,卻可換取關稅讓步。此外,台灣半導體業赴美設廠亦具談判優勢。他補充:「台灣農業佔GDP比重不到1%,開放農產品進口的壓力也有限,這些都是可談的籌碼。」

王國臣則表示,台灣若稅率高於日本、南韓(皆為25%),將難以向民間企業交代。他推估台灣最終稅率應在17%至22%之間,「只要低於南韓,就算是勝利或穩住局面」。

「去中化」 特朗普在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貿易結構

特朗普關稅政策希望達成4大目標:振興美國製造業、增加美國政府收入、平衡美國貿易逆差,以及迫使貿易夥伴制定有利於美國的政策。

特朗普上任後頭幾個月已透過關稅取得進展。部份企業宣布在美投資設廠,每個月有數百億美元關稅收入流入美國,美國4月貿易赤字減半,許多國家與美國展開談判。

王國臣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初步成功」,建立出以美國為核心的貿易結構。

他強調,「差別關稅」與「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策略也是特朗普政策核心,避免低階產業回流美國,改以策略性投資夥伴分擔製造功能。

他還指出:「各國會配合抑制中國洗產地,進一步促進供應鏈去中化。關稅只是再工業化的第一步,未來還要搭配大而美法案與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

據專家分析,此輪關稅措施雖為美國對外貿易談判施壓的工具,背後實則是美中戰略競爭的延伸。特朗普一方面警告將徵收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又預留調整與談判空間,其貿易政策儼然成為圍堵中共、重構全球供應鏈的戰略槓桿。#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