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日(10)發表更新版《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其中建議學校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播放由香港政府製作的「香港修例風波真相」影片,教師因應學生的年級和能力作討論或解說。
今年5月底,教育局展開「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的更新工作,合共涵蓋8個學習領域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增3個學習領域,提及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這些新開設的科目。教育局聲稱,進一步更新21個科目的課程框架,可為教師提供更清晰和全面的指引,協助學校推展國安教育。
新框架要求學生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其「大安全」概念涵蓋20個環環相扣的重點領域;學校亦須以「總動員」方式落實「國安教育」,聯繫學校課程和「國安教育」的元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對接。
21個科目的課程框架涉及中學的生物、中史、宗教教育科,以及小學的人文科和科學科等。例如在人文科,初小學生需認識五星紅旗及奏唱《義勇軍進行曲》禮儀,以及執法和服務市民的部門,例如警務處;高小學生需認識南宋名將岳飛、李時珍和袁隆平等歷史人物和成就,欣賞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對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並明白「青年強則國家強」的道理。
中學課程方面,中史科學習重點包括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理解「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歷史事實,初中教師可透過北京城地圖,介紹故宮特色和宮殿為國家政治核心地位,讓學生了解都城對「鞏固國家統治及安全」的重要性;利用抗日時期的報章、漫畫和書信等資料,教導學生「國土安全」對保障人民福祉的意義;高中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亦需教導學生,按照法律恰當運用科技,為社會創造更多具價值的產品,對國家科技和設計發展貢獻。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方面,框架強調該科旨在讓學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明白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加深學生認識《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對維護「國家安全」和「一國兩制」的意義;建議參觀「國家安全展覽廳」等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展覽和地點。
為落實「全校參與模式」,框架要求所有教師應擔任不同類型學生中國大陸交流活動的隨團教師,並擔任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加深對國家歷史和發展的認識;學校亦應運用不同及質量兼備的自評資料和數據,包括學生參與活動後的反思報告等,檢視相關工作的推行成效。@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