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物品這個「堆積」行為,總會讓我們感到不對勁,進而引發「想整理」、「必須整理」的想法。

反過來說,「想整理」和「必須整理」的想法,其實出自人類的本能。這樣的想法足以證明,我們都知道「整理後的狀態,能帶來心理上的舒適」。然而,我們平常不時將「整理」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整理的真正意義是甚麼呢?

將東西收納起來,就是整理嗎?將雜亂不堪的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就是整理嗎?

整理=確認自身與物品關係 採取正確處置

「整理」一詞,蘊含的意義是「確認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讓物品處於最適當的狀態」。

任何事情一旦有了開始,必定會迎接結束。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變舊,原本是走在流行尖端的物品,隨著時間流逝也會過時。我們的年紀也會增長,直到有一天離開這個世上。

我認為,「整理」的大前提,是必須接受所有物品終有一天必將迎向結束的這個事實,看清哪些物品已經面臨終點,並且採取正確的處置。

一旦有了開始,就要確實終止,讓所有事物處於結束的狀態。這就是「確認關係」的意義。

例如,一枝筆用完了之後,就要放回筆筒內,這是「整理」。把一枝不會再用到的筆丟掉,也是「整理」。

然而,如果為了一枝沒在使用的筆,或是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用到的筆,特地準備一個擺放空間,這種看似未雨綢繆的行為,絕對稱不上是「整理」。

「一件還能使用的物品,即使現在沒有用到,仍舊具有價值,代表這件物品與我們的關係尚未結束。」

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目前沒有用到、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用的東西,就沒有必要留下。也就是說,「使用東西的人,和這件物品的關係已經結束」。

如果一直想著「日後會用到」,而保留不需要的東西,家就變得不是居住空間,而是「倉庫」或「垃圾場」。為了「日後會用到」這個理由,一直把沒必要的東西收起來,結果就必須不斷擴張生活空間。

會儲存起來的東西,就代表是沒有在發揮作用的東西。在家裏堆滿這些沒有作用的東西,以我們的身體作為比喻,就是「便秘」的狀態。

我們只要吃東西,就一定會排泄。如果排泄不順暢,將導致身體狀況變差。

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在物品。一直不願排泄,堆積過多物品,將使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一直收著但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這些多餘的廢物,也會讓我們感到心情鬱悶。完全沒有新陳代謝,只是一味儲存物品,對生活與心情都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是極為自然的道理。

即使家裏的物品沒有散亂在各處,也不算是真正整理完成的狀態。光只是收拾乾淨,絕對不能說是整理。

斷捨離所說的「整理」,其實是一段過程,正視一件物品,並思考自身與物品間的關係。一旦發現雙方的關係已經終結,自然就必須放棄,將物品置於結束的狀態。#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丟吧!成為更好的自己(暢銷新裝版)》,時報出版提供 )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