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正因其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水平之一,並被預言將逐步走向「斷代」的境地,近日在大陸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上海本土人去哪了?」「為甚麼街頭越來越聽不到上海話?」這些充滿焦慮的疑問此起彼伏,不僅折射出這座城市在人口結構、文化傳承上面臨的深層挑戰,更透露出對其未來活力將徹底喪失的悲觀預期。
上海「世界最低」的生育率警報 成中國人口困境縮影
大陸社交平台上,一些網民表示,「發現現在的上海有錢人都是外地人,小區裏都沒人講上海話了。」「現在走在上海的街頭,越來越聽不到上海話了。」
根據上海衛健委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上海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6,創下全球最低紀錄之一。這意味著,上海的生育率連更替水平的1/3都不到。儘管2024年略微回升至0.72,但仍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維持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所需的2.1,是全球最低水平之一。上海已深陷「低生育率陷阱」。
這不僅是上海一地的問題。中國的人口數據也同樣亮起紅燈:2023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遠低於1.5的「高度敏感警戒線」。一旦總和生育率長期低於1.5,經濟社會發展就有整體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風險。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來生育率的微弱提升,很大一部份源於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即過去受政策限制的生育意願在短期內集中釋放,這並非可持續的長期趨勢。
從「數據倒掛」看年輕人不願生育的掙扎
上海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連續多年呈現負增長。據上海官方數據,2023年年末,上海全年常住人口出生9.8萬人,出生率為3.95‰;死亡15.8萬人,死亡率為6.37‰;2024年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8萬人,出生率為4.75‰;死亡15.6萬人,死亡率為6.28‰。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為負。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中,一孩率高達70.2%,而二孩率僅為25.4%,三孩率更是微乎其微,顯示出「少生」甚至「不生」已成為主流選擇。
財經大V「何亞福園地」和財經博主「小咖說」的文章,共同揭示了上海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背後的多重因素:
高昂的樓價:作為中國樓價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壓力是壓垮許多育齡夫婦生育意願的「殺手」。
高城鎮化率:城市居民的生育率普遍低於農村居民,上海作為高度城市化地區,這一特徵尤為明顯。
生育年齡推遲:上海戶籍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齡不斷推遲,從2015年的29.01歲延至2023年的31.66歲,這大幅縮短了女性的生育窗口期。
結婚人數銳減:《上海統計年鑑2023》顯示,從2013年至2022年,上海結婚登記對數從14.95萬對驟降至7.2萬對,婚姻的減少直接影響了生育。
社會壓力綜合體:除經濟因素外,社會環境、文化壓力、教育內捲、養老負擔,以及獨生子女缺乏經營婚姻經驗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將年輕人的生育慾望壓至冰點。
「小咖說」表示,認識一個上海的「50後」,他有一批老朋友,年紀都在65歲到70歲之間,孩子都在40歲左右。這批人裏邊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要麼沒結婚,要麼結了婚卻不打算要孩子,願意要第三代的連一半都不到。更絕望的是,這些40歲左右的年輕人很多連戀愛都不談了,別說結婚生孩子了。
他感慨道:兄弟姐妹最多的50後、60後,養出了一代獨生獨居無後的年輕人。這意味著當50後、60後、70後老去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將要面臨沒有孫子輩、沒有子女在身邊的晚年。未來他們要靠養老院、護理院獨自走完最後一程了。甚至有不少70後上海人還支持自己的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覺得這樣可以少點麻煩,少點痛苦。
「婚姻壓力、買樓壓力、養娃壓力、教育壓力、職場壓力、獨生子女不會經營婚姻的壓力,幾乎所有的重擔都集中到了年輕人的身上。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乾脆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甚至不談戀愛。那麼上海將走向『斷代』的境地。」
城市面貌與文化面貌的變遷 本土上海人「消失」之謎
隨著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和生育率的持續低迷,上海的城市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巨變。這不僅體現在年輕人補充速度放緩、城市老齡化加劇(預計2025年上海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0%),更直接影響了城市文化面貌。
社交媒體上,許多人感嘆「越來越聽不到上海話」、「老上海味道」正在消失。這背後,是博主「小咖說」提到的幾大趨勢:
拆遷推動人口郊區化:大規模拆遷雖然帶來了補償,但也將原本集中在市區的本地人推向郊區,打破了傳統弄堂的鄰里溫情,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大樓帶來的疏離和陌生。
「新上海人」的湧入與同化:為了彌補人口缺口,上海的戶籍制度未來將進一步放開,吸納更多外來人才。然而,無論是高學歷人才還是普通技工,一旦在上海紮根,其生育意願也會被同化到上海的超低水平,最終導致「不管是土著還是新上海人,都會變成不想生的上海人」。
女性獨立觀念的崛起:上海戶籍女性的未婚率居高不下,土著女性相對更願意單身,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們在觀念上更獨立,不願被婚姻束縛。
城市文化的「同質化」:當老弄堂、石庫門、街角小店和傳統早餐店「四大金剛」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國各地的餐飲和連鎖店,甚至上海本地的小孩子也越來越少說上海話,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底色正在被稀釋,最終可能成為一個「徹底移民化、空心化的超級城市」。
這場人口結構的劇變,也預示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財富的代際轉移。
「小咖說」指出,當50後、60後、70後這些積累了巨額財富的一代人老去,他們的房產、存款、股票將以驚人的速度被繼承。這場「百萬億級」的財富轉移,覆蓋面超過50%,其深度和廣度堪比大規模戰爭造成的後果。獨居老人甚至可能需要尋求「遠房姪子」的照顧,這背後隱藏著「腥風血雨」的家庭糾紛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動。
上海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非常突出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可如今城市邁入老齡化的速度卻令人咋舌。根據上海市民政局數據,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的數量已達581.56萬,這意味著每約2.56個戶籍上海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除了老年人多之外,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數量也正在快速增長,現在已經到了86萬。
虹口區的老齡化非常嚴重,老年人的比例已經超過了45%。崇明區也好不到哪裏去,外來人口流失得特別嚴重,留下的多半是正在變老的老上海人,這趨勢讓本就沉重的養老負擔更加不堪重負。
《三聯生活周刊》不久前報道,上海市常住人口預期壽命為83.18歲。這意味著,許多人會在退休前後面臨父母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就是說,到五六十歲,一個人剛剛退休,進入初老的時候,也正是承擔照護父母晚年責任最重的時候。
「上海只是先行者,是最先顯現出症狀的病人。而整個中國正在被同一套經濟與社會邏輯推向同樣的結果。」
上海的「少子老齡化」現象並非孤例,它只是中國整體人口困境的「先行者」。根據中共民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跌破了700萬對,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新低,與巔峰時期的2013年的1346萬對相比,減少了一半。
中國2024年的結婚對數降至610.6萬對,這也是很多民眾不看好中國2025年新生人口數的關鍵原因。
博主「小咖說」分析道,這背後是經濟狀況、樓價、就業不穩定、生活成本高漲、精神壓力、教育焦慮等多重因素的綜合體現。
他預計,未來的中國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口負增長、城市空心化、經濟低速甚至負增長的困境。這種困局會從上海的街頭向北開始,慢慢擴散到全國每一座城市。「少了孩子的哭聲,少了婚禮的喜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空巢老人、更多的獨居青年,以及越來越寂靜、越來越冷清的街道。歸根結底,當年輕人感受到生活缺乏希望、經濟保障不足、未來缺乏安全感時,他們便不願承擔婚姻和養育的重任。這種基本信心的流失,正在從上海的街頭開始,向全國各城市蔓延,導致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獨居青年,以及日漸寂靜、冷清的街道。」#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