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位於香港柴灣漁灣邨,是一所資助的男女子中學,亦是全港唯一的伊斯蘭教中學,教學語言以英文為主。2024/25學年,學校提供總數18班,中一至中六各3班。學校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99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學校由中華回教博愛社創辦至今,校訓「博、學、愛、群」亦為現時學生四社的名稱。
脫維善先生於1919年在廣州出生,父親脫舜臣信奉伊斯蘭教並重視教育,脫維善自小亦皈信伊斯蘭。幼年隨父親來港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淺水灣酒店車房工作。1951年,脫維善獲選為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並於1953年創辦清潔公司,該公司現已發展為本港最大規模的環保企業——ESG環保集團。脫維善於1990年在香港辭世。
自1951年起,脫維善擔任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直至1990年歸真(去世)為止。他曾推動將原跑馬地回教墳場的禮拜寺重置至現今愛群道,並將九龍清真寺遷至現時彌敦道位置。此外,他亦於1950年代推動將私立博愛社小學轉型為政府資助學校。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前身為伊斯蘭英文中學,創辦於北角寶馬山,由中華回教博愛社於1961年成立建校籌委會。1966年,政府批出北角雲景道土地,學校於1968年動工,1970年開學,1972年校舍正式啟用,初期設有中一至中三共15班。
學校自1972年起參與政府按額資助計劃,首屆中五學生於1973年參加香港中學會考。除設有伊斯蘭知識科外,其課程與其他資助中學無異。學校歡迎不同宗教背景的學生,但校規要求尊重伊斯蘭信仰,例如飯堂不供應豬肉,並提供清真膳食,學生亦不得攜帶含豬肉成分的食物回校。
1997年,學校遷至柴灣現址。時任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脫瑞康先生(脫維善長子)捐款50萬元作遷校之用。為紀念脫維善近40年來的貢獻,學校遂更名為「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原北角校舍於學校遷出後曾用作多間學校的臨時校舍,其後由北角官立小學(下午校)接手,並於2007年正名為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不過,該校已於2024/25學年與原北角官立小學正式合併,預計於2026/27學年全面完成。
近年,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多於12月舉行資訊日或開放日,歡迎有興趣報讀的家長與學生報名參加,亦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活動內容包括與校長、老師面談,讓家長直接了解學校理念與特色;設有公開課供學生體驗中學課堂,亦安排學生表演展示其多才多藝。
此外,學校設有「校園遊蹤」,由師生帶領參觀校舍設施;各課室及特別室亦會展示學生功課及作品,讓參加者深入了解學校的學與教發展。@
(本頁圖片攝於2017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