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率軍出征。(清玉/大紀元)
李世民無奪嫡之意,無做儲君之爭,卻屢遭太子李建成陷害,而且陷害的手段越加明顯。磨難接踵而至,外有突厥大軍壓境,內有蕭牆之禍,秦王又該如何化解這些麻煩?
秦王馴烈馬
一天,李淵到城南打獵,令三個兒子建成、世民和元吉馳射角勝。太子建成有一匹高大健壯的胡馬,還是一匹極難駕馭的烈馬,沒人能馴服它。看著暴烈的駿馬,李建成心生一條毒計。他親自把烈馬牽到世民身邊,說:「這匹駿馬很是威猛,一躍能超過幾丈寬的深澗。賢弟向來善於騎射,不如你試一試?」(資治通鑑/卷191)
李世民是武人,自是喜愛良弓駿馬。於是也沒多想,當即接過韁繩,縱身一躍,跳上馬背,打算追趕一頭鹿。忽然烈馬撲倒,李世民身手敏捷,不等它倒地,自己就已跳下了馬背。等烈馬起身,他又立即跳上馬背,如此三次,李世民都沒有受到一點傷害。還回首對宇文士及等人說:「他想以烈馬殺我,然而死生有命,豈是暗算所能加害?」(資治通鑑/卷191)
李建成聽到這話,頓覺大驚失色。於是用重金賄賂尹德妃、張婕妤二妃,讓她們到高祖身邊嚼舌根:「陛下,秦王自稱身負天命,日後必為天下之主。」
李淵勃然大怒,先是召來太子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侍立在側,然後召來李世民,當面斥責他:「天子自有天命,不是智力可求。你為何急求帝位呢?這是你該想的事嗎?」
看史書記載的李淵,晚年時極容易在讒言蠱惑下,責難李世民。每次責難,都不是李世民犯錯之時,卻總被父王喝斥一通。所以後人閱讀史書,看到字裏行間流露的是李世民的真性:事父以孝,事國以忠。即使對那兩個不肖的兄弟,李世民也是寬容相待,從未對手足動過殺害之念。
邊關告急 秦王自請出征
遭到父親喝斥,李世民連忙摘下冠帽,向父王叩首,請下法司案驗(指調查罪行,查驗真相)。李淵盛怒未解,正要繼續發難時,忽然有一個內監慌慌張張地跑進來,高呼稟報:「陛下!突厥大軍進犯,前鋒已抵達豳州。」
頡利和突利二位可汗率領幾十萬人來犯,這道突如其來的軍報,讓李淵一陣心驚,他先是看看站在左右兩邊的兒子,再看看跪在堂下的世民,心念如梭,在臟腑間飛速地穿來穿去:軍國大事,只有我兒世民能救。對此,《資治通鑑》的評語,可謂一針見血:「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資治通鑑/卷191)
李淵在震驚之下,瞬間打消了憤怒,改換了一副容顏,讓李世民趕緊平身,戴上冠帽,叮囑他靠近一些,好商討禦敵之策。似乎只有在軍國大事前,才能看到李淵對兒子應有的正常情分。
李世民願帶兵出去一戰。李淵很高興,讓他帶著李元吉一起去。商定之後,李世民雷厲風行,當即出調將士,安排出兵。大軍起程前,李淵親自到蘭池餞行。
齊王膽怯 拒參戰
頡利和突利二位可汗,名為叔侄,實則互相猜忌。突利是始畢可汗的兒子,始畢去世後,汗位傳給弟弟處羅,處羅又傳給弟弟頡利。突利未能繼承汗位,心中為此憤憤不平。頡利擔心突利尋釁滋事,就讓他鎮守東方,同樣封他為可汗。此次出征,二位可汗帶足兵馬,鼓足士氣,呼嘯而來,似有鯨吞大唐之意。
突厥大軍將要抵達豳州時,齊王李元吉聽說胡人大軍連營百里,氣燄甚盛,頓時心生驚恐膽怯。這個齊王,對待本國無辜百姓,動輒暴虐蹂躪弱小,而面對敵軍時又膽小如鼠,無膽相抗。和李世民的從容鎮定截然不同。
李世民對李元吉說:「胡人大軍氣焰囂張,你身為齊王斷不可示以怯懦,理應出營參戰。賢弟,可否與我一同前往?」但李元吉說話吞吞吐吐,顧左右而言他,「胡人氣焰如此強盛,怎能輕易出戰?萬一失利,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最終決定不出戰。李世民只好自己去。(資治通鑑/卷191)
秦王虎膽威懾胡人
兩軍對陣,秦王世民只帶領百名騎兵,馳騁至頡利陣前,對他說:「國家與可汗和親,為甚麼負約,深入我地?我便是秦王,可汗若善戰,可出來與我獨戰!倘若率眾出戰,我僅用這百名騎兵足以相抗。」人們都說三國英雄趙子龍一身是膽,這話完全可以贈予秦王,一點也不為過。
頡利聽了,只是一笑,並沒有答話,以為這是秦王世民設下的誘敵之計呢!秦王再派遣騎將轉告突利:「爾等前日與我結盟,本來盟約在先,有急相救,如今卻率軍攻打,為何毫無香火之情?」突利聽得一楞,心裏起疑:「甚麼結盟?我怎不知!」
這是秦王設下的反間計。通常的反間計,兵家都是暗地裏秘密進行,秦王卻是反其道,當著眾人的面故意高調地說。頡利聽了心裏很不爽,「甚麼香火之情?結盟?難道突利私下背著我幹的?」
秦王世民又故意馳騁到水溝旁,打算跨過水溝,頡利派人傳話:「大王止步,不必渡過水溝,我來並無他意,只不過想和大王商定盟約罷了。」頡利命大軍往後稍退幾步,以示誠意。
李世民說:「可汗既想結盟,只要遣一名使臣即可,何須興師動眾,舉國來犯?」就在這時,突然下起了大雨。兩軍各自還營修整。
借天時奇襲
李世民果真是兵家奇才,他對諸將說:「胡人倚仗的,唯有弓箭。如今連日下雨,弓箭之膠早已鬆懈,他們的弓箭用不了了。眼下局勢,胡人猶如折翅的飛鳥,沒辦法高飛。而我軍使用的刀槊尤其鋒利,不受大雨影響。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秦王下令軍中將士飽餐一頓,便冒雨進攻敵營,同時派人去見突利,向他講明利害關係。突利聽得心花怒放,靜待秦王佳音。
唐軍冒雨偷襲,頡利大吃一驚,召來姪子突利相商,打算決一死戰。突利說:「連日大雨一直未晴,運輸軍餉實在艱難,沒有後援我們深入腹地,即使戰勝,也不可能進入長安。一旦戰敗,禍事將會接踵而至。何況秦王驍勇知兵,碰上他,我們未必能勝,不如和他講和。」
頡利默默不語,覺得侄兒的話不無道理,於是派突利與部帥阿史那思摩去見秦王,請求和親。秦王世民坦率相待,待人甚是豪放。突利雖是久經沙場的胡人,但見到秦王此等英偉之人,也甚是仰慕,心甘情願與其結為異姓兄弟。二人相處融洽,眾將見了也都驚訝不已。突利可汗和秦王定下盟約,雙方就此罷戰休兵。
看更多【貞觀聖主】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