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國都長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世界四大古都。在中國史上漢唐盛世時期,長安是當時世上最繁華的都城。無論它作為帝都的歷史長度和高度,均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大唐風雲中,唐高祖李淵曾經一度想放棄長安,在秦王李世民的堅持下,才打消了遷都的念頭。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突厥屢犯 遷都惹爭議
話說隋朝滅亡後,東突厥主處羅可汗就想為隋朝報仇。突厥可汗的妻子是隋朝義成公主。義成先嫁的是啟民可汗,啟民去世後,義成從胡俗先後嫁給了他的三個兒子: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
義成掌大權,左右突厥可汗廢立之事。她的第三任丈夫處羅可汗去世後,她看不上處羅的兒子奧射設,見他面貌醜陋,身體軟弱,將他廢黜禁錮,另立處羅的弟弟頡利為可汗,而她本人轉嫁頡利作可敦(妻子)。
頡利可汗繼承父汗遺願,想趁著突厥兵強馬壯、大唐基業不穩之時,攻打唐室,既為報仇,又為開疆拓土。此時,留在突厥的義成的兄弟楊善經和使臣王文素也勸頡利可汗早作打算。
頡利屢屢率兵,攻打大唐邊疆。唐高祖李淵心有膽怯,以基業不穩,不想與突厥兵戎相見,多次派遣使者和突厥修好。偏偏頡利請求無厭,屢次扣押唐朝使者,並且和梁國君主梁師都再三加兵征戰。
所以從武德四年至七年,雙方爭戰不休,彼此各有勝敗。唐并州總管府長史竇靜,懇求在太原屯兵屯田,閒時備耕戰時即戰。秦王李世民認為這個建議不錯,下令執行。當年秋收就收穫了幾千斛穀米,緩解了邊關之困。
秦王直諫 斷李淵遷都之念
由於頡利可汗出沒不定,令唐軍防不勝防。有人就在高祖李淵耳邊吹風:「陛下,突厥屢次進寇關中,無非是貪圖長安的物阜民豐,肆意侵奪打劫大掠。不如陛下放棄長安,將其付之一炬,那時胡人見長安焚燬,自然不會再興師動眾,進寇關中。」(舊唐書/卷2)
說這話的人簡直不像唐朝大臣,更像是胡人的奸細。出餿主意的人糊塗,可李淵也跟著糊塗,竟然信以為良策,隨即派宇文士及,率領小隊人馬趕赴山南道一帶,另選都城,打算南遷國都。再加上唯恐天下不亂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兄弟又竭力慫恿:「父王,可要儘早遷都,越早越好。」更是堅定了李淵遷都的決心。朝中蕭瑀等人認為遷都不可,但是不敢犯顏正諫。
唯獨李世民進宮直言:「戎狄為患,古今皆然。霍去病,漢朝的大將軍,都有滅匈奴之志。父王以聖武龍興,艱辛征戰才有了今日之帝業,手握百萬雄兵,指揮我唐軍所向披靡。如今卻因胡虜侵擾邊關,父王就急著遷都,這不但會貽羞天下,也會遺笑千秋。懇請父王應允,臣兒願帶數萬精兵出征,一兩年內可保扼住頡利咽喉,將其生擒致闕下。如果兒臣做不到,屆時再遷都也不晚。」(資治通鑑/卷191)
李世民快人快語,引起李淵震怒。但震怒歸震怒,李淵也知道兒子說得沒錯。李淵早年本是孔武之人,若沒有后妃和佞臣的影響,他也不至於如此猜疑兒子。李淵收起怒火,派世民帶上三十名騎兵追回宇文士及。
邪不壓正
秦王李世民出宮不久,太子李建成勾結李淵嬪妃,一起獻讒言,再度誣衊李世民:「胡人進犯邊關,只要他們得到足夠的賄賂,自會退兵。秦王假意托詞出兵禦敵,實則想牢牢握住兵權罷了,為日後篡位登基做準備。陛下,怎能如此輕信?」
寥寥數語,又挑起了李淵的疑忌之心,頓時七上八下的像個小轆轤一樣亂作一團。
常言道:「邪不壓正。」儘管有多股勢力獻讒言,搬弄是非,都擋不住秦王的一身浩氣。在李世民的堅持下,壓下了所有的讒言引起的風波,李淵最終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這件事在史書中,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固奏必不可移都,高祖遂止」。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帝都長安因李世民之故,成為閃耀千秋的盛世代名。大唐貞觀、開元盛世,絲綢之路的起點,修煉文化之興盛,中國人文之巔峰……大唐有太多的第一流,都和長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這一切的基點,卻是秦王李世民所奠定的。#
看更多【貞觀聖主】系列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