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早前提出於屯門龍鼓灘及屯門西填海和改造土地,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佩玲今日(21日)在港台節目中表示,龍鼓灘145公頃的填海計劃規模較早前建議的220公頃縮減約三分之一,當局已採納龍鼓灘居民意見後,希望保留天然海岸線,預料可降低對生態的影響。
根據最新方案,當局提議在屯門龍鼓灘及屯門西進行約190公頃的填海工程及約111公頃的土地改造,定位為「智綠產業港」,其中近六成面積用於發展四類產業,包括綠色及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以及現代物流業及內河碼頭。她形容龍鼓灘和屯門西交通便利,適合發展相關產業,因為它們均需倚靠海、陸、空交通便利。
她指出,龍鼓灘的填海規模較原計劃縮減三分之一,是考慮到龍鼓灘村居民的意見,填海範圍不包括村前沙灘,以減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外,當局亦會把位於屯門16區的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搬至新填海的用地,預計可釋放屯門16區的4公頃用地,或研究轉為住宅、休憩用地或海濱長廊。
至於造價,何佩玲表示需待詳細設計完成後才能確定,但由於龍鼓灘及屯門西屬淺水區,估計填海成本不會太高。當局對採用片區模式開發持開放態度,會聆聽業界意見,探索如何增加私人企業參與。
政府文件建議採用現代化及井然有序的園區式發展,她解釋,當局計劃由一間公司統籌管理相關用地,按照政府政策分配企業進駐及規劃布局,確保發展整齊和有系統,與過往單幢式工業區發展有所不同。
屯門西方面,當局在2023年的規劃以住宅發展為主,新方案則轉向發展回收再造業、園林廢物處理設施等「循環經濟」產業。她憶述,前年向立法會申請土地撥款時,曾考慮在屯門西發展住宅項目,但屯門西現有較多工業設施,可能導致空氣污染或噪音問題,再加上機場第三跑道啟用後,對屯門西建築高度設限,致可建住宅單位數量有限。此外,政府已為中長期住宅需求覓得充足土地,因此放棄在該區發展住宅。
她續指,當局最初以開放態度研究,例如考慮遷移不兼容設施以發展住宅,但詳細研究後發現搬遷其它設施亦需成本;考慮所有因素後,覺得發展住宅的弊多於利。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建議政府考慮採用「片區開發」模式,因為本港的私人發展商不僅限於對住宅建設感興趣,只要政府提出完善的發展藍圖,相關產業就能在新建土地上紮根成長,創造商業機會,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而「智綠產業港」規劃的4個產業,能與北部都會區各片區的產業形成互補效應。@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