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傳統新年時,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推出R1大語言模型,以每百萬輸入和輸出Token僅為0.5美元、2.19美元的破壞性定價(僅為OpenAI同期產品5%),迅速席捲市場。DeepSeek官網流量暴增,市佔率飆升至7.5%,登頂美國蘋果和Google應用商店,兩周內海外安裝量突破1,000萬次。
中共官媒將其包裝為「彎道超車」典範,公司創始人梁文峰甚至受邀參加國務院座談會並亮相央視,社交媒體上「DeepSeek秒殺ChatGPT」「中國AI崛起」的標題洗板。然而,短短四個月後,熱潮迅速消退。官網流量驟降29%,市佔率跌至5%,使用率從50%暴跌至3%,活躍用戶銳減。
R2模型原定於2025年5月發布,但至今未見蹤影。與ChatGPT(增長40.6%)、Claude(增長36.5%)、Gemini(增長85.6%)和Grok(增長247.1%)的強勁表現相比,凸顯DeepSeek競爭力快速消退。這場「從鳳凰到土雞」的反轉,背後究竟有甚麼深層次原因?
從全民狂熱到集體棄用:DeepSeek的體驗崩塌
DeepSeek的爆紅源於低價策略與官媒引發的民族情緒。用戶對百度等國內搜索引擎不滿,加上「中國AI崛起」的輿論熱潮,讓R1迅速成為焦點。然而,關鍵性能、數據質量和過濾機制缺陷,使R1無法成為高質量對話工具,導致用戶轉向ChatGPT、Claude等競品。其在用戶體驗層面有以下五大缺陷:
第一,響應延遲嚴重。首Token輸出延遲長達數秒,遠超PowerSell、Friendly的近零延遲和微軟Azure的表現。這種延遲無法滿足用戶即時性需求,即使價格更貴,用戶還是轉向更流暢的競品。
第二,上下文窗口受限。R1的64K上下文窗口遠低於主流的128K—256K,限制了長文檔處理與複雜編程場景的應用。相比之下,Lambda、Navias以相同價格提供2.5倍容量,用戶自然流向更優選擇。
第三,交互速率低。R1生成速度僅為每秒25個Token,遠低於Astrobic Cloud(45個)和OpenAI(60個),在高頻對話場景中表現不佳,進一步削弱用戶體驗。
第四,響應性能差:為壓縮成本,DeepSeek採用GPU高密度批處理,導致延遲劇增、吞吐下降,大幅犧牲了響應性能,令用戶體驗顯著惡化。
第五,數據與過濾機制缺陷:R1早期通過蒸餾ChatGPT數據保持較高輸出質量,但接入簡中互聯網後,吸收大量低質量內容(如營銷帖、偽科學),導致「小說變歷史、童話當報告」的內容混淆,幻覺率高達14.3%(行業平均約5%)。
更糟糕的是,DeepSeek為了遵守中共訊息審查制度,設置了「史上最嚴苛」的過濾系統,對超過35萬敏感詞一律拒答或迴避。這不僅限制了模型的表達能力,也讓用戶失去了對AI輸出質量的信任。
技術樽頸與戰略失誤:DeepSeek的致命缺陷
DeepSeek出現危機的根源是由於其在技術和戰略上處於雙重困境。技術層面,三大樽頸暴露DeepSeek核心競爭力不足:
首先,是算力短缺。DeepSeek高度依賴英偉達晶片,但2025年美國升級晶片禁令,切斷了其算力供應鏈。國產替代品(如華為昇騰910B)性能僅為H100的60%,價格卻高30%,企業難以負擔。算力短缺導致DeepSeek無法支撐高並發需求,R2模型開發受阻。
其次,是原創性技術不足。R1依賴知識蒸餾,通過向OpenAI等模型大量提問獲取答案,低成本複製已有成果。這種方式涉嫌侵權,且缺乏原創性。DeepSeek算法多借鑑Meta的LLaMA,核心技術依賴國外開源框架,難以形成獨特競爭力。
最後,是數據質量樽頸。R2需更大規模高質量數據,但國內簡中數據池受限於低質量內容和嚴格審查,屏蔽國際資訊、歷史資料及政治討論。低質量數據導致輸出不可靠,中共嚴苛的審查機制阻礙用戶反饋,限制模型優化。
從戰略方向選擇來看,DeepSeek還存在著以下三大誤判:
第一,選擇低價策略,放棄用戶體驗。由於算力不足,DeepSeek將資源優先分配給內部通用人工智能(AGI)研發和ATI實驗項目,而非外部推理服務。低價雖能引來流量,卻無法留住用戶。
第二,誇大技術實力,誤導用戶。DeepSeek宣稱具備「671B」參數規模,造成一種在體量上可比肩GPT-4o的假象,而實際運行時僅激活37B。
第三,用戶數據存儲在中國,被國際市場孤立。由於擔憂用戶數據可能被洩露給中共政府。美國、澳洲、意大利、德國和南韓等國以數據安全和私隱為由,明令禁止在政府設備中使用DeepSeek應用,導致其國際市場出海之路被堵死,陷入「孤島化」發展。
兩個AI世界:國產模型正走向孤立
事實上,DeepSeek所代表的中國大模型陣營,與OpenAI、Anthropic等海外主流AI之間,正逐步形成「兩套AI體系」的割裂現象,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分歧的問題,更深層地反映了中美在AI發展路徑、算力結構、市場機制等多方面的分歧。
首先,國外AI走的是「認知智能+通用能力」的道路,不斷拓展Agent、多模態、工具鏈和代碼協同能力,如OpenAI的GPT-4o已將語音、圖像、代碼深度整合;而中國AI則陷於「卷參數、卷榜單、捲成本」的低維競爭中,缺乏通用性和生態轉化能力,難以走出閉環測試環境。
其次,國外AI已進入平台化階段,國產AI仍處於「Demo級產品」階段。ChatGPT通過多輪對話優化(ReACT)、原生插件系統、與Microsoft 365、Azure生態深度融合,已經從一個聊天工具成長為「個人工作助理 + 企業生產力平台」。
而DeepSeek等國內AI多數沒有完整的插件平台與工具鏈支持;模型接口調用頻繁調整,API生態不穩定;面向企業的能力壁壘高,缺乏真實生產力工具的結合方式。
最後,兩者落地能力差距顯著。OpenAI的ChatGPT、Anthropic的Claude、Google的Gemini等已經在教育、辦公、編程、金融服務等多個場景實現大規模應用並實現變現。反觀中國AI企業,「找不到買單場景」幾乎成了業內共識,商業化路徑模糊。
「國產大模型」與國際主流技術生態嚴重割裂:無法穩定對接OpenAI插件體系、缺乏可靠API市場、開發者生態薄弱,形成兩個平行的「AI世界」。
虛假繁榮的縮影:中國AI產業的深層危機
DeepSeek的墜落並非個例,而是中國AI產業虛假繁榮的縮影,它揭示出中國AI行業在技術、資源和生態上的深層危機。曾在2024年風頭無兩的「杭州六小龍」等大模型公司,近期相繼傳出融資困難、技術團隊流失、核心業務收縮的消息。
第一,表面繁榮與實際困境。國內有260個以上大模型,但實際活躍者不足10家(活躍用戶超百萬),多數平台重度虧損,Token調用極低,靠政府補貼維持。大模型廠商普遍面臨缺場景、缺數據的困境,降低價格門檻成為獲取用戶和數據的重要手段。
第二,資源與技術斷裂。中國AI算力80%依賴英偉達,國產晶片替代率僅15%,許多企業通過參數膨脹、廉價晶片和政策保護追求短期流量,產品性能差、服務不穩定,API接口頻繁當機(Hang機),難以滿足複雜需求。此外,中國AI缺乏原創算法,依賴PyTorch、LLaMA等開源技術,創新能力有限。
第三,審查機制進一步壓縮創新空間。中共新出台《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AI內容符合「主旋律」,資訊封鎖限制數據多樣性,政治管控阻礙自由交流,與開放性的AI生態形成根本差距,更像是「一個可控的輿論工具」。連「天安門」問題都無法回答的AI,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立足。
第四,資本退潮。2025年05月,中國AI行業融資總額比去年同期減少85%,資本對國產AI增長神話的信心崩塌。相比於OpenAI憑藉ChatGPT打造付費訂閱模式、Azure接入企業服務體系,中國的AI公司普遍依賴政府補貼與投資熱潮維持營運,缺乏市場自驅力。
結語
過去幾年,中共政府主導、資本熱炒、技術搬運構成了中國AI產業的表面繁榮,DeepSeek的墜落標誌著國產大模型「堆量取勝」模式的終結。低價策略、虛假宣傳與審查機制掩蓋不了技術短板、算力危機與生態缺陷,AI競爭的核心在於穩定、低延遲、高質量的用戶體驗,而非低價或情懷。
AI突破需開放數據環境、自由學術交流及全球技術合作,而當前中共的訊息封鎖與審查機制嚴重制約數據多樣性與模型優化。DeepSeek的教訓警示中國科技產業:沒有開放的數據環境、自由的創新土壤和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思維,任何「彎道超車」神話都將最終破滅。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