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係冇去傾嘅⋯⋯人地嫌你煩呀嘛!煩呀你,明未?」綽號「田雞」的電影監製田啟文日前受訪,談到香港影視作品有沒有機會獲Netflix之類的串流平台投資時,情不自禁吐出上面那句略帶星爺feel串嘴,同時又暗藏唏噓的肺腑之言。他又說:「你咁多人有意見,嗰啲人(指有意見者)又唔係拍戲嘅人又唔係觀眾,但係佢有聲出嘛,咁(串流平台)就『唉哎,唔好啦』。」

據田啟文說,Netflix每年有十個投資亞洲作品的名額,韓國佔六個,其餘由日本、台灣、泰國等地瓜分,獨缺香港。不是香港影視界無意分一杯羹,也不是欠缺能力,而是「人地嫌你煩呀嘛!煩呀你,明未?」到底「煩」的是誰,相信大家都心裏有數。我不期然想起近年全球大熱、剛播畢第三季結局篇的Netflix劇《魷魚遊戲》。假如這是香港人編出來的劇,我懷疑也會被定性為「軟對抗」,甚至有可能犯「国安法」。

相信心水清的觀眾早已看出,《魷魚遊戲》不僅是拍一場獵奇式生死搏鬥遊戲,更蘊含豐富的政治隱喻,呈現社會的縮影,甚至向韓國抗爭人士致敬。幾年前《魷》的編導黃東赫受訪,已披露主角成奇勳的背景,是源自2009年韓國雙龍汽車罷工事件。當年雙龍大規模裁員,引發工人罷工,其後抗爭更演變成工人與警察、黑道間的激烈衝突。黃東赫受此啟發,以成奇勳象徵工人的代表,藉此表達自己對社會議題的關懷。

至於貫穿整齣劇的一幕幕投票,據聞許多觀眾看得最不耐煩,認為這是拖戲。投票,當然沒有任何官能刺激可言,也不會讓你心跳加速——即使第三季最後一場決生死的投票,結果都是觀眾早就心知肚明的,毫無懸念。但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投票才是魷魚遊戲最核心的部份,因為啟動和延續遊戲的前提是參與者的「選擇自由」,而編導一直在強烈暗示,你只有選擇的幻覺,而非實際的自由。

劇中的「民主投票」,程序嚴謹、規則透明,看似賦予參賽者生死自主權。可仔細一看,那套精心設計的投票制度,非但不能帶來救贖,還加劇了參賽者的分裂和廝殺。更絕的是,眾人的選擇早已被壓縮到兩難之中:要麼冒死發大財,要麼回到原本就生不如死、地獄般的現實,即是說,只有屎味的咖哩或咖哩味的屎。這裏所謂「民主」,不過是可被控制的儀式。真正掌權的從來不在投票那端,而在設計投票制度的一方。投票人自以為擁有話語權,實際上早淪為延續制度的工具。

在這種被操控的「民主」體制中,覺醒是必然,反抗是義務。然而反抗往往以失敗告終,除了力量不足,也因為整個體制早就為這樣的反抗做好防備。體制裏的人會混入群眾,長期埋伏,然後在關鍵時刻裏應外合,把「反對派」一網打盡。對體制來說,反抗不一定是威脅,有需要時甚至可以自編自導自演,搞一場反抗大龍鳳,再藉着鎮壓來鞏固權力。

《魷魚遊戲》最讓人不安的,不是血腥的遊戲,而是它所揭示的權力運作模式——當投票只為麻醉,反抗成為程序,人民究竟還剩下什麼?劇中影射的現實讓人痛切地意識到:真正的操控,不在於明目張膽的命令,而是透過「完善制度」,製造「選擇與自由」的表象,把人一步步推入更深的服從。

看到這裏,相信許多人已心領神會,發現《魷魚遊戲》的體制,跟自己身處的社會有很多微妙的關連。幸好這是韓國人編出來的故事,即使當中的政治寓言很有普世性,但崩口人還是可以裝作事不關己,說這隻崩口碗不是給我用的。但若是香港編劇寫出來,那些「寧安全,莫後悔」的人必然七嘴八舌,「莫須有」帽子也一定漫天飛舞。那時就算你把《魷魚遊戲》的劇本擺在Netflix面前,人家也只會答一句:「唉哎,唔好啦。」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