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來,中共布局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而不肯提升本國公民的政治經濟地位,如今在中美貿易戰中,惡果浮現。大多數中國出口商無法承受美國的高關稅,國內又無力消化,可能導致裁員甚至引發一波破產和倒閉潮,動搖中國的經濟穩定。

大多數中國行業無法承受美國關稅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的最新分析顯示,中國大多數行業無法承受特朗普總統當前徵收的關稅。可能導致更大幅度的降價、利潤下降,最壞的情況還可能導致裁員,甚至可能引發一波破產和倒閉潮。

彭博分析師發現,由於目前美對華關稅約為40%,而2024年中國工業平均利潤率約為14.8%,在分析師考察的33個工業部門中,風險最高的行業包括紡織業、IT和通訊設備以及傢俱製造業。只有製藥業、煙草業及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等5個行業的利潤率高於關稅稅率。

「一些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公司可能無法生存」,這份研究報告寫道,「其它公司將爭相適應——接受更低的利潤率、裁員、削減工資,並可能用低價商品充斥國內和其它海外市場。」

儘管官方發布的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2%,超過份析師預期,但這得益於提前發貨和製造商降價,而這兩種情況都難以維持。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今年6月份發布的報告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美國對華稅率攀升直接壓縮企業利潤空間,特別是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如玩具、紡織行業)利潤率普遍是5%—15%,在高關稅下難以通過漲價完全轉嫁成本,可能會被迫暫停生產。

那些生產非必要商品或可替代的中低階產品的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為了保住美國客戶,當前不少中國出口商只能虧本出貨,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如果不接單就是立即死亡,大家寧可慢慢死。」中國廚房電器製造商任傑基(Jacky Ren)向路透社坦言。

根據史丹福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加徵關稅損害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盈利能力。平均而言,企業層面含關稅出口價格每上漲1%,就會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利潤率下降0.35個百分點。

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為了保住利潤,眾多的在華企業將產業鏈轉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國家。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目前多數行業平均利潤率遠低於特朗普政府40%的稅率。他認為,最脆弱的第一是紡織品跟服裝,第二是傢俱家電,第三是通訊與IP硬體,第四是玩具消費電子,第五是中小企業的出口型企業。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特別是出口部門中技術含量低、勞力密集的產品,受到關稅的打擊最大,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可能還有漲價或抗拒關稅的空間。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告訴《大紀元》,如果中國的一些產品美國能夠輕易找到替代,這些行業受到的衝擊會非常大。如果中國是獨家供應的,關稅影響就不會太大。

他分析說,從目前來看,像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超過百分之百關稅下根本就賣不出去,但像手機、電腦這類產品,短期內很難轉移出去,如果找不到替代產品,這個關稅就會在美中之間分攤。

中共海關總署7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4月—6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24%(以美元計價),但對最大出口目的地東盟(ASEAN)同比增長18%。

英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報告顯示,從中國經由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對美出口在5月分別同比增長25%和30%。這被認為是中國出口商通過第三國洗產地繞道入美增加。

中共經濟結構為何出口導向?

彭博經濟研究分析發現,中國近一半的工業部門依賴海外市場吸收10%或更多的產出,而美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

分析師寫道,從長遠來看,關稅上調可能會促使美國企業從其它國家採購商品。

報告同時指出,有一些因素可以緩解中國產業受到的衝擊,包括向其它未遭遇同樣貿易壁壘的國家出口;一些產品也可能被國內需求消化;一些行業還壟斷了全球市場,使得美國企業難以或無法從其它地方找到所需產品;中共政府也可能介入,提供額外的財政支持等等。

目前,中共當局的做法有所謂推動「國內大循環」、「內外貿一體化」、第三方轉口貿易,以及繼續開拓東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等。

黃大衛表示,短期而言,國內大循環難以彌補外貿形成的斷層,但關鍵是中國社會缺乏保障,有價值的產業基本上被壟斷,內外貿一體化基本上會讓社會更加內卷。

他認為拓展東南亞、拉美跟中東市場理論上看起來可行,但操作上面挑戰非常大:第一、很多國家都將會成為美國加稅的對象,出口轉移的紅利很快就沒有了;第二、與這些亞非拉國家貿易的物流跟政治風險非常高;第三、中國商品大部份是以出口歐美為主要的目的地,轉到亞非拉,不但只產品重新設計,產業鏈更重新生產,利潤可能大幅縮水。

所謂「內外貿一體化」也困難重重。

陸媒報道「出口轉內銷」面臨四重難關:一是外貿企業如果選擇「出口轉內銷」可能面臨優惠政策支持減少、收款周期長等問題;二是內外貿對接不同產品認證標準體系,會削弱企業 「轉內銷」的動力;三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貿企業大多「兩頭在外」,開拓國內市場渠道的能力和經驗不足;四是國內市場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一些外貿企業的高附加值產品轉為內銷後容易就被國內競爭者仿製。

吳嘉隆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存在消費結構比較低端、生產結構比較高端的落差。

他指出,出口部門技術含量高,產品超過國內的需求,你現在找不到一個類似的市場能夠替代美國市場,把這些高端產品能夠消化。

「如果國內消化不了的,東南亞的購買力怎麼能消化吸收呢?」他說。

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就成為洗產地途徑,但目前這個途徑正被封殺。

彭博經濟專家認為,若該策略成功,恐將衝擊中國高達70%的對美出口,並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超過2.1%。

吳嘉隆表示,現在美國在封殺洗產地途徑,首先封殺東南亞、非洲,然後是「一帶一路」國家,第三是封殺金磚國家。總而言之,凡是支持中共對抗美國的,美國就不客氣了把市場關閉起來。

吳嘉隆認為,對中國而言,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將國內的消費提升上來。

「一旦國內的消費結構跟上來了,原來做出口的就改成可以做內銷,比如說比較高檔的運動鞋原來是做出口,現在如果國內消費水平上來了,就會把比較低質量的運動鞋換成高質量的運動鞋。」

「基本邏輯就是,消費結構跟上生產結構以後,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就會降低。」

吳嘉隆認為,中國現在必須依賴國外市場來養生產結構,如果此時打貿易戰,用政治判斷來取代經濟判斷,最後會傷到自己的經濟。

事實上,眾多的專家已經指出,中共之所以如此依賴出口,是因為如果國內經濟以消費為導向,就得提高公民的經濟及政治地位,從而衝擊中國共產黨的利益。

王赫表示,中國內需不足是長期問題,中等以上收入的人非常少,絕大部份人都是窮人,沒有甚麼消費能力,而中國的貧富差距又是全世界最高之列。

「要使中國的內循環能夠循環起來,就要使老百姓有錢消費,要使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增長,就要改變目前貧富懸殊的格局。但中共目前的收入格局基本上固定了,很難被突破和改變,這是中共目前體制所造成的。」

「對中共來說,它現在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來進行修改。」他說。

中美貿易戰帶動供應鏈重組,使得越南成為台商重要的生產據點之一。(Manan Vatsyayana/AFP)
中美貿易戰帶動供應鏈重組,使得越南成為台商重要的生產據點之一。(Manan Vatsyayana/AFP)

美關稅足以動搖中國經濟穩定

儘管目前美中官員會晤後成功緩和了緊張局勢,但永久取消關稅的可能性仍然有限。

美中之間任何長期協議仍可能包括最低10%的對待關稅,此外20%的芬太尼關稅已被明確排除在當前談判之外,而此前特朗普第一任期根據301條款所加關稅仍適用於大量中國商品。因此,即使談判成功,中國出口產品也可能面臨超過40%以上的關稅。

在本次貿易戰的初期,特朗普及其內閣成員已經表明,本次關稅戰並非僅僅要解決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而是促使中共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並對美開放。

吳嘉隆認為,美國的目標是在算政治帳而不是經濟帳。

王赫表示,美國現在建立一個孤立中共的關稅同盟,從美英、美越的協定來看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如果其它國家跟美國達成了類似協議,就等於整個國際貿易格局將會重塑。

他說,中國目前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的30%,全球供應鏈重組還需要一個過程,中短期之內,中國出口可能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五年之後,如果目前對中國的孤立格局沒有改變,其它國家工業產能提升的話,整個中國的出口基本上就會崩下來。

不過王赫認為,儘管如此,中美貿易戰到底能走到甚麼程度,要等到中美談判最終確定下來之後,才能夠做一個比較清晰的判斷。

黃大衛表示,目前的美國關稅足以動搖中國經濟穩定:第一就業風險的擴散;第二中小企業的破產潮可能擴大;第三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及社會內部內鬥的壓力增加。

吳嘉隆表示,如果出口部門受傷的話,就像血管不通,會引出很多併發症。找不到工作的人多,還不起債的人多,地方財政會惡化,就會引發社會動亂,後可能會有各種抗議,或者有各種跳樓。

「反正經濟情況不妙,因為龐大的人口一下子失去工作,失去訂單。沒有訂單就沒有辦法維持就業,然後就裁員,降價,這些經濟的負面衝擊就表現出來。」#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