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編輯部於6月宣布,將全面公開所有科研論文投稿的同行評審過程,包括審稿人對作者的評語與修改建議,藉此提升學術透明度與科學信任。編輯部在一篇社論中強調:「我們的目標是揭開許多人所認為的『科學黑箱』,讓所有人有機會看到一篇研究是如何被批判、討論與修訂的。」他們表示,這項改革可望讓學界更了解科學產出的實際過程,進而提升信任。
恢復公開評審機制 強化學術透明
創刊於1869年的《自然》(Nature)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科學期刊之一,早在1973年便開始要求所有研究論文須經過同行評審。同行評審是學術出版的重要關卡,由多位專家審查稿件內容並提出建議,作者經多次修改後才有可能獲得刊登。但傳統上,多數期刊並未公開作者與審稿人之間的意見往來。
其實早在2020年,《自然》就已啟動試行計劃,讓作者自行決定是否公開評審資料。根據最新社論,此次宣布則是將這項做法正式納入標準程序,未來所有投稿將一律公開評審過程,進一步提升學術透明度。
學術社群需求成為改革動力
《自然》編輯部指出,公開審稿內容對剛踏入學術領域的年輕研究者尤其有益,能作為了解學術寫作與評審標準的教學資源。「審稿報告不僅豐富了科研交流,也能作為補充說明研究結果與論點的重要材料,儘管這些內容反映的是作者與審稿人的觀點,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早在2017年,《自然》針對審稿人進行問卷調查時,已有過半受訪者支持提高評審透明度,其中63%認為應採取更開放的審稿制度。
此外,為保護個人私隱,審稿人姓名原則上仍將保密,除非本人願意公開。
美國政府推動學術出版透明化改革
《自然》公開評審機制的決定,正值美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類似改革。美國衛生部(HHS)部長小甘迺迪 (Robert F. Kennedy Jr.)於5月表示,政府計劃首度對外公開同行評審過程,甚至考慮創設由政府主導的學術期刊,以回應現有學術期刊系在驗證與研究重現性方面的不足。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巴塔查里亞(Jay Bhattacharya)也於6月宣布,NIH將新創辦一份專門刊載可重現性實驗結果的學術期刊,並建置一個更方便檢索的研究資料庫,強化研究的可驗證性。
這些政策動向與《自然》推動的公開改革,已引起國際學界廣泛關注。外界普遍預期,將有更多期刊跟進,促進學術生態進一步公開與透明。#
原文「Nature Journal to Publish Files on Peer Review to Open Up 'Black Box' of Science」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