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比、作家兼哲學家喬納森‧薩克斯男爵(Baron Jonathan Sacks,1948–2020)在世的時候,每周都會透過《妥拉》(Torah,譯註1)評點專欄「聖約與對話」(Covenant & Conversation) 啟發全世界的猶太人。
薩克斯深諳信仰與美這二者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以色列時報》(Times of Israel)網站上,他這樣寫道:
「『藝術』在希伯來語中是『omanut』,與『emunah』——信仰或忠誠,有著語義上的關聯。……猶太人相信『hadrat kodesh』,即聖潔之美: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藝術揭示出創世主的終極藝術性。這就是『omanut』如何增強『emunah』——藝術如何為信仰增添了神奇(wonder)。」
虔心之美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在其「虔心之美:館藏猶太禮儀藝術展」(Intentional Beauty: Jewish Ritual Art From the Collection)中,探討了猶太家庭和會堂中「猶太教文物」(Judaica,指猶太人的藝術與物品)的美感與精湛工藝。
27件展品均來自波士頓及周邊地區,包括紡織品、傢俬、繪畫、金屬工藝品和紙上作品。猶太人可能會辨識出作品中的古老宗教主題,儘管每件作品的風格因工匠的國籍而異。


其中引人關注的作品包括一塊罕見的18世紀《妥拉》盾牌、一部19 世紀晚期的《哈加達》(Haggadah,譯注4),以及從1999年關閉的猶太會堂中保存下來、最近修復的20世紀聖櫃。
「雖然藝廊中展現的幾個猶太社區已不復存在,但這些物品是它們歷史的有形見證。」策展人西蒙娜‧迪‧內皮(Simona Di Nepi)在新聞稿中表示,「它們既講述流亡、歧視、甚至迫害,也講述了堅韌、重塑與融合的故事。」迪‧內皮是波士頓美術館的查理斯和林恩‧舒斯特曼猶太文物(Charles and Lynn Schusterman Judaica)策展人。
這些展品均來自波士頓及周邊自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些猶太社區。
「美國的耶路撒冷」
1890至1924年間,許多猶太移民來到波士頓以北、米斯蒂克河(Mystic River)對岸的切爾西市(Chelsea)定居。
據「麻薩諸塞州公民手冊」(Massachusetts Civics Handbook)網站:「到1910年,(切爾西的)猶太居民人數已增至11,225人,幾乎佔該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930年代,切爾西的猶太居民約有2萬人,而總人口近4.6萬。考慮到該市的面積,切爾西可能是紐約市以外每平方英里擁有最多猶太居民的城市。」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切爾西被稱為「美國的耶路撒冷」(The Jerusalem of America)。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1948年、米斯蒂克河大橋(現稱莫里斯‧J‧托賓紀念橋)將這一地區分割開來。
俄羅斯木雕師兼會堂傢俬製造師薩繆爾‧卡茨(Samuel Katz,1884–1953)也移民到了切爾西。美術館的保管人員最近修復了卡茨1920年左右為該地區的沙阿雷‧錫安猶太會堂(Shaare Zion Synagogue)製作的聖櫃。
聖櫃
「聖櫃」(希伯來語aron kodesh,英文稱為holy ark)是猶太會堂內存放禮拜用《妥拉》經卷的神聖之櫃。聖櫃的名稱來自「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譯註3)——這一以色列民族的聖物,先後存放在會幕的「至聖所」(希伯來語Aron Haberit,英文Holy of Holies)和耶路撒冷的聖殿中。
會堂的會眾面向聖櫃,聖櫃的放置總是讓人們看向聖城耶路撒冷——聖殿所在地。
沙阿雷‧錫安猶太會堂的會眾在1999年會堂關閉時,將卡茨的聖櫃贈與熱衷於猶太教文物的拉比大衛‧A‧維曼(David A. Whiman)。
2023年,維曼將聖櫃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如今它首次展出,還配有一段短片,展示1999年會眾從猶太會堂拯救出這件歷史性作品時的歡欣場景。
卡茨為波士頓地區的各猶太會堂製作了24個聖櫃。除波士頓美術館的藏品外,這些聖櫃中有五個至今仍分別存於切爾西的胡桃街猶太會堂(Walnut Street Synagogue)、切爾西的栗樹街五旬節神教會(Iglesia de Dios Pentecostal Church)、牛頓的亞當斯街猶太會堂(Adams Street Synagogue)、多切斯特中心伍德羅大道的薩利姆第七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Temple Salem 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以及斯旺斯科特的北岸哈巴德(Chabad of the North Shore)。
美術館內陳列的聖櫃展現了聖殿入口,兩側有科林斯式圓柱。猶太教的象徵「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在整件傢俬中十分突出。兩隻手在門中間作出祭司祝禱(Birkat Kohanim)的手勢。猶大之獅在律法碑(Tablets of Law)的兩側,碑上用希伯來文刻有十誡的簡略版本。聖櫃的頂部有一頂帶鷹的王冠。
根據紐約猶太博物館的說明:「鷹的圖案、傳統的律法碑,以及像祭司一樣張開的雙手,經常出現在18、19世紀的東歐聖櫃中,這些聖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被摧毀。」
迪‧內皮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說,該館所藏的聖櫃是「東歐猶太藝術語言從不復存在的會堂——那種文明已消失——傳到現代美國的動人例證」。
《妥拉》盾牌
《妥拉》經卷前方的鏈子上懸有一塊華麗的金屬板,稱為《妥拉》盾牌或胸牌。盾牌的裝飾主題展示將要誦讀的經文,起到轉場的作用,讓讀者或會眾為靈性的默想做好準備。
2021年,美術館購入了一塊稀有的《妥拉》盾牌,由俄羅斯銀匠埃利梅萊赫‧佐雷夫(Elimelekh Tzoref)製作(根據蘇富比的資料,猶太姓氏佐雷夫是金匠或銀匠的家族名稱)。這面盾牌有兩個不尋常的元素:佐雷夫在盾牌上簽了名,並在背面裝飾了一個敘事場景。銀匠們很少在《妥拉》盾牌上簽名,也幾乎從不裝飾背面。
這塊盾牌很可能是為私人宗教祈禱而製作的,展示了佐雷夫多方面的精湛工藝。盾牌正面,他在一塊實心銀片上創造了一層鏤刻鍍銀卷紋裝飾。美術館也注意到盾牌背面之精美:「雕刻質量著實出眾,比起金屬製品,遠更接近於銅版印刷雕刻。」
在正面,摩西和亞倫(Aaron,譯註5)立於律法碑兩側,碑頂有一頂王冠(象徵《妥拉》)。這兩個人物形象都與圓柱融為一體。每個人物腳下都有一隻蹲踞的獅子,柱子上方則有盛滿水果的籃子。

鍍銀的正面有鏤刻帶狀裝飾(strapwork,一種從背面敲打出淺浮雕圖案的金屬工藝)。其中充滿了寫實和幻想的動植物,包括鳥類、龍、爬行動物和海洋生物。圍繞著中央場景的六個金色小牌匾上,分別刻有牛、鹿、熊、羊、豹和一隻配有轎座(類似王座的鞍)的大象。
在盾牌背面,佐雷夫將以撒的兩個場景鐫刻在銀器上。他將「以撒的祝福」(Blessing of Isaac,譯註6)這一中央場景置於精緻的洛可可建築框架中,雕刻線條模仿了木雕曲線,與花卉卷紋相交織。框架頂部雕刻了「綑綁以撒」(The Binding of Isaac,譯註7),底部則是利未人為祭司洗手的場景。兩個獅子的頭用它們的下顎夾住盾牌的鏈條。

《塔木德教士》
在《塔木德教士》一畫中,波士頓的美國畫家雅各布‧賓德(Jacob Binder,1887–1984)描繪了一位虔誠的猶太人正在專心研讀《塔木德經》——拉比猶太教(譯註8)的主要典籍。
賓德出生於俄羅斯,筆下每個元素都傳達出男子的虔誠:他全神貫注,手輕輕撐著微皺的眉頭,身穿希伯來祈禱披巾(tallit)。背景中,皮革裝訂的《塔木德經》整齊排列在書架上。

賓德為這幅作品選擇了豐富的棕色和黑色調,與他曾師從的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的畫作相似。
薩金特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壁畫系列《宗教的勝利》(Triumph of Religion,1890–1919年作)引起了猶太人社區的公憤。他們認為他的《猶太會堂》畫作中一個彎腰蒙眼的女人是對猶太教的侮辱。
作為回應,當時的《猶太倡導者》(The Jewish Advocate)編輯亞歷山大‧布林(Alexander Brin)籌集社區資金,為波士頓美術館購買了《塔木德學者》(The Talmudist)一畫。他認為該館有必要納入「一位有尊嚴、有自尊的猶太藝術家所能展現的最佳典範」。賓德這幅畫於是成為波士頓猶太社區力圖保護信仰的見證。

1925年,社區將《塔木德教士》一畫贈予波士頓美術館。一百年後的今天,這件作品首次在該館展出。
這些展品共同揭示了猶太教文物及其神聖用途。正如拉比薩克斯所言:「猶太教中的藝術總是具有靈性目的:讓我們意識到宇宙是一件藝術品,見證至高無上的藝術家——上帝自己。」
「Intentional Beauty: Jewish Ritual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runs through Dec. 13, 2026. To find out more, visit MFA.org「虔心之美:波士頓美術館藏猶太禮儀藝術」展期至2026年12月13日。如需了解更多資訊,請造訪 MFA.org。
【譯註】
1. 《妥拉》(Torah,意為指引、教導)為猶太教的核心,涵蓋猶太教所有律法與教導。拉比們傳統上認為,《妥拉》中書面和口頭的教義都是由上帝通過先知摩西在西奈山和會幕傳授的。
2. 猶大之獅(Lion of Judah),亦作猶太之獅,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當中猶大支派的象徵。昔日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的市徽,亦飾有猶大之獅。
3.「約」是指上帝跟以色列人訂立的契約,即由摩西在西奈山上從耶和華得來的兩塊十誡法版。在公元前587年巴比倫人摧毀耶路撒冷及其中的聖殿後,約櫃去向何方、至今是否尚存,仍是一個謎。
4. 《哈加達》,一種用來傳述逾越節規定的猶太文本。
5. 亞倫是摩西的兄長,協助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建立會幕後被立為祭司。
6. 以撒的祝福,指《聖經·創世記》中,以撒臨終給兒子雅各的祝福。祝福原本是為長子以掃預備的,但以撒被騙,祝福落到了雅各身上。事件預示了神對雅各及其後裔的祝福和揀選。
7. 據《聖經‧創世記》,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的信心,令他獻獨生愛子以撒為祭。亞伯拉罕順服地捆綁以撒,就在他拿刀要獻的瞬間,天使阻止了他,指示他獻公羊代替。
8. 拉比猶太教形成於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猶太教耶路撒冷聖殿之後。該派別以拉比為精神領袖和宗教導師,以《塔納赫》和《塔木德》為經典,強調口傳律法和傳統。
原文「Cherishing Judaica: Jewish Objects Around Boston」刊載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耶(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她專注於藝術家和工藝師(以北美和歐洲地區為主)如何在創作中傳達美與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以保存我們的傳統藝術遺傳。她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