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為探討長者退休後面對的壓力與生活困難,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今日(28日)舉行「長者退休適應研究調查發布會」從中剖析長者退休後生活壓力的問題,並提出建議方案。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的蕭頌渝博士指,情緒、認知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僅次於健康與財務資源。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於本年3月至4月期間,委託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進行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297位尚有5年退休至退休10年內的人士。當中的260位退休10年內的人士為今次的重點分析;其中70%為女性,45%為退休5年內。調查涵蓋受訪者的經濟狀況、退休原因及退休資源狀況、希望感及幸福感等身心狀況。
是次研究利用「退休資源框架」分析退休人士的狀況,文獻表示「退休資源」越高分,生活質素、幸福感越高。所謂「退休資源」是指健康及財務資源、情緒、認知、動力資源、社會性資源等等。
研究發現,受訪者整體「退休資源」平均分只有108.05分與滿分的175分尚欠66.95分,反映退休資源仍有提升的空間,以保障退休生活的質素。此項目中女性得分為106.78,男性得分為111。值得留意的是,擁有照顧者身份的女性,無論在整體退休資源,希望感,生活質素,幸福感也在平均分以下,反映退休女性照顧者的身心狀況值得關注,另外,受訪者中平均抑鬱分數有5.45分,反映出現輕度抑鬱症狀。
蕭頌渝認為,退休資源應全方位建立,單靠健康與財務資源,並不足以應付退休後的壓力,持續發展社會性資源及情緒、認知、動力資源能有效提升希望感,幫助長者面對晚年生活挑戰以降低抑鬱風險。
四大策略提升生活質素
負責是次調查的楊震長者服務部(九龍東)部門主管麥麗娥表示:「每個時代的退休人士的需求不同。香港近數十年的教育水平提升,現在的退休長者普遍教育程度也高,他們意識到健康及財務資源的重要,卻忽略『社會性資源』和『情緒、認知、動力資源』的重要性,影響了退休後的幸福感,甚或因此感到壓力。」
麥麗娥建議政府計劃「構建長者友善生活環境」政策時,考慮組織「鄰里互助關係組織」,鼓勵及招募退休人士參與社區,推動跨代鄰里的活動。同時,政府亦可增聘「退休人士政策」專員,以「退休適應」為制定政策的本位,檢視退休人士各方面的資源,制定心理發展、義工發展、再就業、退休人士專上教育等政策,讓退休人士以另一身份貢獻社會。
至於企業方面,麥麗娥指政府可鼓勵私人公司及企業開辦退休前訪談服務或講座,推動更個人化的退休規劃。她表示,楊震提供四大策略(退休四寶),包括增值、保本、再投資、賺取,希望退休人士提升希望感並減低抑鬱風險。
增值是指參與社區互助網絡,促進積極的社交;保本是指維持與家人、親人間的聯繫,強化家庭支持網絡;再投資指的是提升心理質素,促進心理健康管理和穩定;賺取是指開拓實現自我的機會,提升退休人士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楊震長者服務部表示,他們透過三大項目為退休人士增值保本社會性退休資源,當中包括退休生活準備系列活動、「生命三維敘事法」工作坊,及「做自己的退休策劃師」教練學對談,運用上述四大策略為退休人士建立社會性資源,希望能鼓勵退休人士增值保本社會性退休資源,活出豐盛人生。@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