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進行解散程序的民主黨,其主席羅健熙今日在《明報》刊登的評論文章宣布,「這篇將會是恒常定期稿件的最後一篇」,意味著他將在《明報》評論版擱筆。
羅健熙表示,由2021年7月開始,民主黨每周在《明報》都有文章,他在4年間寫過60多篇文章。他表示感謝讀者的包容與支持,「觀點或有分歧,但這份多元與尊重,正是香港最值得珍惜的價值之一。」
羅健熙在文內談及「中庸」精神,他說:「無論對個人修養還是政府施政,皆強調張弛有度、避免偏激,至今仍具啟示,並且值得守護。香港是個大熔爐,容納不同背景、信念和價值觀的人共處一城。這份包容與開放也體現了『中庸』的大智慧,成就了香港的繁榮盛世。」
羅認為港府在管治上應持有「中庸」,「首要條件是要明白各持分者的想法和擔憂;唯有如此,才能夠建立真正的平衡與共識。」但他指近年政府不少安排卻令人憂慮政府愈走愈遠,例如施政報告諮詢的首場地區諮詢會據報仍沿用邀請制,而非公開報名。
他又指出,政府越來越以「由上而下」取代「由下而上」的架構,「當局或認為這樣可以改善施政效率,但對吸納市民參與社會卻是無益」。
羅健熙亦談及「軟對抗」,認為「軟對抗」的涵蓋範圍好像越來越闊,具體界定則仍十分模糊。他說「香港本就多元,有些市民或與政府意見相左,或理念不一,或用不同方式合法地抒發不滿,皆屬尋常事。把所有這些東西一概視為『對抗』,實無必要,也不準確」。
他續指,市民現時對港府施政的一大印象,是「向北望」的傾向明顯,他認為港府在「大灣區融合」中應思考「如何維持甚至擴大香港優勢與特點。於複雜的地緣政治與衝突中,香港角色與內地其它城市比較,有何獨特之處?一國兩制給香港的彈性可以如何強化、加以運用,創造出對香港甚至中國都更有利的條件?」
羅以日本水產禁令為例,認為港府官員可向中共主動建議,或可先在港以加強檢測措施放行,以示差異與彈性。另外,就近期備受關注的外勞政策,羅認為港府應具體回應本地飲食業基層員工不滿。他亦提及大專院校「國際生」中,大陸學生壓倒性地多,關注「這樣會否過於單一,甚或對大專院校內的多元化會否造成影響?」
他最後表示,「『中庸』是要在矛盾中找到合適平衡點,尋求最能維持社會穩定與多元共存的節奏。在平衡點裏,必然會繼續有衝突、有紛爭,但容讓這些分歧在枱面上討論,也是調和不同想法繼續和平共存所必須的」。@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