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周三(30日)報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隨著中國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感染病例上升,美國計劃發布針對中國的旅遊警告。
美國CDC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CDC已獲悉中國廣東省報告的基孔肯雅熱疫情,目前正在評估疫情的規模和範圍。」
CDC負責發布旅遊健康警告,旨在提醒民眾注意某些疫情和自然災害的風險,並提供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自7月初中國廣東與澳門首次報告基孔肯雅熱病例以來,不到一個月內已錄得近5,000宗病例。
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主要透過蚊子叮咬人類傳播。衛生官員強調此疫病致死率極低,但仍可能給患者留下長遠影響。
美國CDC表示,基孔肯雅熱症可引起突然發燒和嚴重的關節疼痛,尤其是在手腳部位。
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介紹,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病名源於坦桑尼亞南部的基馬孔德語(Kimakonde),意思是「變得扭曲」,患者會因此導致嚴重的關節痛。
基孔肯雅熱常見由埃及伊蚊(Yellow fever mosquito;又稱埃及斑蚊)和白紋伊蚊(Asian tiger mosquito;又稱亞洲虎蚊、白線斑蚊、花斑蚊)傳播,牠們同時會傳播登革熱(Dengue fever)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蚊子叮咬感染了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人類後,在叮咬下一個人時向對方傳播病毒。
染基孔肯雅熱後症狀
受感染的患者通常在被蚊子叮咬後4至8天發作,但病毒潛伏期最長可達12天。症狀為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也可能伴有關節腫脹、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勞和皮疹。
世衛介紹,基孔肯雅熱感染所導致的關節痛會使患者身體虛弱,並會持續幾天,但也可能達到數周、數個月,甚至數年。
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但偶爾也會引發眼部、心臟和神經系統併發症。高齡尤其是有基礎病的患者,或者是染疫母親所誕下的嬰兒,和出生數周遭帶病毒蚊子叮咬的新生兒,均有更高的重症風險。
中國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重症患者可能要面對心肌炎、腦炎等併發症,但強調基孔肯雅熱的致死率極低,通常低於0.1%。
世衛說,按照現有的醫學證據,患者康復後,很可能對未來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免疫。
避免蚊蟲叮咬
世衛認為,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護措施就是避免蚊蟲叮咬,而減少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控制蚊子媒介和減少蚊子滋生地。
世衛建議身處基孔肯雅病毒傳播地區的人員穿著儘量減少皮膚暴露的衣服,防止白天被蚊子叮咬,同時應該用紗窗和紗門來防止蚊子進入室內。若在白天睡覺,應使用藥浸蚊帳來預防蚊蟲叮咬。
用於防止蚊子的驅蟲劑應該含有避蚊胺(DEET)、伊默寧(IR3535)或埃卡瑞丁(Icaridin)。◇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