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局召開會議的隔日(7月31日),官方公布的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繼續收縮。專家認為,這種情況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發展模式出了問題,下半年中國出口和製造業恐將維持低迷局面。

中共國家統計局7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49.3,比6月份的49.7回落0.4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下降0.4個百分點至50.1。

兩大行業景氣度分別降至2025年5月以來和2024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拖累當月綜合PMI產出指數走低0.5個百分點至50.2。

生產指數從今年6月份的51.0降至7月份的50.5,新訂單指數從6月份的50.2降至49.4,新出口訂單指數則從6月份的47.7降至7月份的47.1。

PMI數據提供了中國經濟健康狀況的即時快照,已連續第四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表明中國製造業處於收縮狀態。

7月份中共官方PMI跌至49.3,低於彭博調查經濟學家得出的中位數預期49.7,也低於《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此前預測的49.8。衡量建築業和服務業活動的非製造業指數50.1,也低於預期的50.2。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對《大紀元》分析說,7月製造業PMI降到49.3,不僅是低於前值,也低於市場預期,並連續多月收縮,這反映出目前中國製造業進入系統性衰退。而且更深層次的指標——新出口訂單等數據基本上都是全線走低,顯示企業對未來的預期非常謹慎,陷於悲觀。「換言之,目前的情況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發展模式出了問題」。

2025年盛夏,陸續傳出廣東東莞多家製造企業停工、放假、解散的消息。《大紀元》7月30日報道,東莞塘廈鎮的老牌港資企業怡豐運動科技有限公司7月14日發出內部通知,宣布旗下工廠全面停產,全體員工進入待崗狀態。而7月以來,東莞接連有多家外資與民營企業關閉。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美中5月中在日內瓦會談後關稅戰暫停,但是東莞珠三角工廠仍發生倒閉潮,說明關稅對中國出口和製造業造成的是一種結構性打擊,它在持續發酵。

黃大衛表示,所謂的暫停關稅戰更多是一種高層博弈下的技術性的喘息,而並非實質性的結構性改善。目前東莞珠三角工廠倒閉並非源自新一輪的外匯衝擊,而是源於中國內部系統與國際結構脫軌以及外匯經濟環境訂單減少疊加之後的效應。

中美的緊張關係在今年4月份升級,雙方對彼此的進口商品徵收超過100%的關稅。今年5月,雙方達成協議,同意在90天內逐步取消大部份新增關稅。這項「停火」協議將於8月中旬到期。

上周二(7月29日),中美代表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後,雙方在是否延續暫緩加徵關稅的問題上口徑有所不同。會談結束的當天,中共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就在簡報會上宣布,中美已同意延長其關稅「休兵」的期限;但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隨後回應,最終是否延期將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

在中國國內,儘管中共官方加大力度發放補貼以鼓勵生育,但同時,中共央行近期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家庭在上一季度的預期更加悲觀,對就業市場的看法也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7月30日舉行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上,官方聲稱下半年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適時加力」,有效釋放內需潛力。但並未顯著加大力度應對產能過剩問題,也未提出更有力的「反內捲」行動。該會議也承認當前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

官方通稿提及的經濟治理措辭,與4月中共政治局會議或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雷同。

孫國祥表示,中共政治局會議釋出較保守的訊號。今年剩下幾個月,除非出現超預期政策的干預或者是外需劇烈反彈,否則中國出口和製造業整體仍將維持低迷或緩慢恢復的局面。#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