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玉器市場,許多人,包括筆者自己,都以為香港只有一個──油麻地的上海街玉器市場。直到上周,跟一位老友遊走一趟,才發現原來香港共有兩個政府認可的玉器市場: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油麻地,另一個則位於通州街,就在布藝市場的旁邊。
油麻地玉器市場:歲月磨出的光澤
油麻地玉器市場的歷史,要追溯至國共內戰時期。當年,許多廣州的玉器商人南遷至香港,在油麻地一帶的廣東道開設店舖。到了1970年代,玉器生意如日中天,店舖超過一百間,攤檔更沿廣東道兩側,由佐敦道延伸至西貢街,蔚為壯觀。
1984年,香港市政局為了便於管理及改善交通,在甘肅街與炮台街交界設立了永久玉器市場,設有約440個攤位。當時約有200個地攤檔口從廣東道搬遷過來,繼續營業。這個市場成為本地與外地玉器愛好者的集中地,熱鬧非凡。
然而,2020年因配合中九龍幹線興建工程,玉器市場與油麻地停車場大廈一同被清拆,商戶暫時遷往對面的臨時市場,鄰近油蔴地公共圖書館。據說,待工程完成後,這些老字號將可重返原址。如今,仍在油麻地經營的商戶,多半是在地打拼幾十年的老行家,見證著玉器業的起伏與更迭。
通州街玉器市場:轉角後的靜謐堅守
通州街玉器市場的誕生,比油麻地晚了許多。2005年,在深水埗區議會協調下,原本聚集在鴨寮街一帶、約200多名的玉器小販被安排遷入這個新設街市市場。環境雖然較有規劃,但人氣卻難以延續從前的熱鬧。
通州街市場的檔口數目不如油麻地多,經營者也以行內交易為主,專賣玉器、錢幣、小古董等,比起油麻地五彩繽紛、迎合遊客的商品風格,這裡更顯內斂和專業。油麻地除了玉器,也賣珍珠、錢幣和遊客愛買的「A貨」珠鏈,通州街則多了幾分藏家和識貨者之間的靜謐交易。
70年代到90年代末,是玉器市場的黃金時期,台灣買家更是大宗客源,兩地市場生意蒸蒸日上。可惜進入2000年後,玉器業逐漸式微。通州街雖然擁有專屬空間,但人氣不再。尤其疫情過後,市場更是門可羅雀,經常只有攤主在場守望。曾在深水埗經營數十年的老東主無奈表示:「年紀大了,能做一天是一天。」
風光不再 但情懷猶在
其實油麻地玉器市場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疫情前,不少外地遊客特意前來選購玉器,有時甚至人潮擁擠、水洩不通。然而現在,筆者走訪幾間老店,竟未見一位遊客經過。反而看到本地顧客細細研究玉器、與店主低聲商談。幾位檔主透露,以往經營數個攤位,分別販售玉石、珍珠與旅遊紀念品,如今生意淡靜,只能將所有商品集中在一個攤位,以減少風險。
政府時常高呼「唱好香港」,但若沒有具體的支持政策或推廣策略,即使有再多熱心的商戶準備好,也難以讓外地遊客「聽得見」他們的存在。
油麻地與通州街的玉器市場,曾是香港工藝與文化的集中地,如今則是寂靜守候的見證者。或許,他們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在歲月的玉石中,繼續發光一日,便是一日。@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