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5年、以推廣精神健康為主題的SINCE Concept Store將於周日(10日)結束營業,店主Gigi表示該店並非倒閉,只是結束門市業務,將繼續經營網店。她強調門市結束的最大原因並非租金,而是希望集中資源投入社區項目。她形容該店逐漸成為「禮物店」,人們購買產品為失戀的朋友或經歷喪親的親人打氣,或為自己記錄情緒,反映了香港人溫暖的一面。
Gigi憶述,該店在2018年開業,並於2020年落戶灣仔集成中心,隨後在旁邊開設了第一間門市。2023年,該店擴展業務將兩間店面打通,新增了一個展覽空間。然而,經營成本相對較高,而且近年社會上關於情緒的討論氛圍與幾年前已大不相同,許多大大小小的機構和學校也開始舉辦與情緒相關的展覽,她認為是時候功成身退,決定暫停門市業務,但會繼續經營網店,並參與不同類型的社區項目。她強調公司並非倒閉,只是調整營運模式,專注於非門市的業務。
關於當年的創業理念,她表示自己本身是藝術心理治療師,而她的拍檔黃肇邦則是導演。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社區空間,讓來訪者在接受治療後,能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中與他人互動,而非冷冰冰的商業大廈。因此,公司的治療室一直設於不同的社區空間,例如早年在街坊商場的地下;雖然模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始終是讓來訪者一打開門就能感受到社區的溫度。
他們觀察到香港人對於情緒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社工、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還是普通市民,都希望找到能應用於自身或他人的工具。於是,他們開始從全球搜羅與情緒相關的產品,包括台灣的情緒卡牌,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各種資源,供香港顧客使用。
當被問及會否提供輔導服務時,她表示其治療室亦設於此處,來訪者可直接聯繫她進行治療;顧客以二十多歲至四十歲的女性為主;學生也是重要客群,例如在DSE放榜期間,公司會為學生提供製作鑰匙扣、享用零食或休息的空間。有學生在放榜後穿著校服前來,與朋友聊天。
在談及公司財政狀況時,Gigi透露門市並非主要收入來源,門市本身幾乎無法盈利,所以才會考慮結束門市業務;相反,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自培訓項目、機構合作以及一些較大型的項目。
對於結束門市的決定是否與零售業或市道環境有關,她坦言自己並非專業生意人,在市場營銷方面有所不足,而他們的產品並非生活必需品,而是與情緒相關的產品,這使得推廣挑戰更大。她留意到,人們在面對親人離世等情緒問題時,往往優先處理實際操作事務,而非精神健康相關的產品;雖然門市吸引了許多支持者前來參觀展覽或寫卡,但這些活動並無直接收入,營運成本卻由公司自行承擔。她認為,門市經營5年已是一次有趣的實驗,因此決定轉型以其它形式繼續經營。
她強調,門市結束的最大原因並非租金,而是內部決定。他們人手有限,希望集中資源投入社區項目。經營門市令他們身心疲憊,雖然過程有趣,但就像跑了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想轉換形式。
關於經濟狀況對該店的影響,她表示,由於他們的產品較為特殊,經濟市道好壞對生意影響不大。他們的產品如情緒溝通卡牌在其它地區難以找到,因此業務相對穩定,結束門市的決定更多是為了嘗試新方向,而非經濟因素驅使。
她表示,近兩年因展覽吸引了不少人流,許多人通過媒體報道或社交媒體貼文得知後前來參觀;結束門市的決定與人流無關,而是公司內部的選擇,認為經營門市一段時間後需要轉型。他們計劃轉向網店形式,同時繼續開展治療及其它項目,並保持與客戶的互動,例如提供聊天服務。
過度使用電子媒介影響精神健康
談及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Gigi指出,在發達城市中,抑鬱症等情緒問題日益普遍,部份原因與電子媒介的過度使用有關,雖然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看似與他人保持聯繫,但實際上與身邊人的深入交流卻減少;香港人的壓力來源多方面,包括經濟壓力、文化因素、家庭問題等,這些都加劇了情緒健康問題。
她透露,每月都有多位新客戶諮詢,顯示香港人越來越願意尋求專業治療,涉及多種壓力來源,包括工作、伴侶關係、家庭問題、學業壓力、自我表達困難、前景迷茫、親人離世及個人健康問題等。
當被問及有甚麼印象深刻個案時,Gigi分享了一位抑鬱症患者的經歷。他難以用言語表達感受,儘管家人給予支持,仍對自己感到自責,無法理解為何不能快樂生活。在治療過程中,他用黑色塑膠彩塗滿自己的前臂,表達被黑暗包圍的感受,這種非言語的表達方式讓Gigi印象深刻。她強調,情緒往往存在於潛意識層面,難以清晰表達,但通過藝術等媒介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楚地傳達感受,從而改善情緒狀態。
籲多與身邊朋友聊天
回顧門市經營的經驗,她認為儘管外界常認為香港人冷漠或愛抱怨,但門市經歷讓他們看到香港人的愛與信任。許多人匿名分享個人困惑、低自尊或被誤解的感受,這些真摯的情感令人感動。門市逐漸成為「禮物店」,人們購買產品為失戀的朋友或經歷喪親的親人打氣,或為自己記錄情緒,反映了香港人溫暖的一面。
談及近期轟動的荃灣悅來酒店4死倫常慘案,Gigi建議人們需要覺察到自己的壓力;其次,要懂得如何減壓。她認為壓力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大眾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某人來說卻可能如同天塌下來般嚴重。所以,不應該輕視自己的壓力,同樣也不應輕視他人的壓力,應該多與身邊的人聊天,多與自己對話,多與他人擁抱。
關於社會對情緒健康支援是否足夠,Gigi認為各領域的支援皆不足,但關鍵在於資源是否用得其所。例如,政府的情緒通熱線在轉介服務方面表現出色,能精準提供慈善機構資訊。不同機構各司其職,學校社工、輔導員及慈善組織各有獨特角色,沒有一個機構能包辦所有工作。他們的公司雖小,但會繼續利用現有資源,如策劃以藝術為媒介的社區項目,幫助人們以有趣的方式表達感受,並持續為精神健康議題發聲。@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