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近年來對北韓採取了兩大主要策略—以軟性的外交交涉和施以強硬的壓力,但這兩者均未能帶來顯著進展。

目前,李在明政府採取了一種被外界視為軟性務實的外交策略,旨在透過接觸、對話與經濟合作來促進持久和平。這包括暫停對北韓的宣傳廣播、停止散發傳單氣球,並提供貿易與人道援助。然而,這一策略面臨諸多挑戰與限制。平壤與莫斯科日益增強的軍事合作,包括金正恩派遣北韓士兵赴往烏克蘭戰場以換取豐厚利益,為北韓政權提供了遠遠超過南韓經濟誘因或人道援助的財政資源與戰略籌碼。北韓根深蒂固對南韓的猜疑,根源在於南韓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以及持續的聯合軍演,更重要的是壓根兒不能讓北韓人知道南韓經濟、文化等發展的真實情況,愈多「交流」反而愈難挾制思想。

廣泛地緣政治環境限制了南韓的外交努力,南韓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使得尋求來自北韓讓步的可能舉措變得複雜,尤其是在無解的無核化議題上。此外,一旦金氏政權了解到首爾政府採取較不對抗態度,反而感到更為輕鬆與安全,導致北韓失去修正其激進姿態或對外軍事部署的動機。

然而,另一方面,前任總統尹錫悅採取了較強硬的路線,試圖通過加強與北約的聯繫、針對北韓涉及俄烏戰爭的威脅以及提升軍事備戰來對北韓施壓。可惜,尹氏的鷹派政策正恰逢北韓與俄羅斯軍事聯盟的深化,平壤政權增強了其戰略地位與財政資源,故未能促使北韓棄核或進行建設性接觸。北韓將增強的軍事壓力視為維護且擴展自身軍事戒備和聯盟的理由,抵消了南韓的意圖。因此,即便採取多項措施,首爾仍未能左右平壤的決策。

這兩種策略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性與戰略性的障礙。結構性上,北韓考量完全以政權生存為首要,並一直依託核武計劃、嚴密的內部控制機制來鞏固執政,而近於戰略上與俄結盟,獲取龐大經濟利潤與先進武器裝備,以抗衡外來威脅,包括南韓等。美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持續競爭進一步限制了南韓外交的可行空間,卻又同時讓北韓能利用這些緊張情勢取得經濟與軍事利益。與此同時,南韓國內輿論也漸呈變化,尤其是年輕世代對統一興趣減退或持懷疑態度,降低了推動更積極或風險更高的對北交流的政治動力。

在此背景下,有了底氣(聯俄)的北韓對南韓近期和解努力的強硬回應,凸顯出首爾外交策略面臨的嚴峻挑戰。7月底,金與正作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強勢妹妹兼黨內高官,公開駁斥李在明總統的和平示好。她透過官方的朝中社形容南韓暫停對北宣傳喇叭及禁止傳單氣球為逆轉「本不應採取的惡意行動」,並稱此類姿態「不足以讓我們評估」。金與正強調南韓對美國的持續同盟表明李政府並無本質差異,警告首爾若指望「以幾句感傷話語」抹平多年的敵對,將是嚴重誤判。她明確表示,北韓對當前條件下的對話毫無興趣,並將南韓視為「敵人」。此外,她的聲明強調了主權的重要性,實質上堵死了雙方立即和解的希望。

又或者更簡單的說,一個極權至此的政府,大概只有一個原因有可能與南韓總統平起溝通,就是「除非No Choice」。@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