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Combinator聯合創辦人、作家Paul Graham去年寫過篇文章,題為「Writes and Write-Nots(寫與不寫的人)」,預測幾十年後,懂寫作的人將變得極稀有。這篇文近日被台灣人翻譯過來,轉載近二千次,我昨天也偶然看到了。

Graham指出,寫作本身很困難,因為它要求你有清晰的思路,但AI能不費吹灰之力生成文章,許多人已不必為執筆傷腦筋了。長此下去,未來就只剩下「好的寫作人」和「不懂寫作的人」,文筆平庸者將徹底消失。這意味着什麼呢?作者認為「寫作即思考」,若你不再寫作,就等於停止思考。因此,社會將分化成兩種人:思考及不思考的人(thinks and think-nots)。英文原文見此:

https://www.paulgraham.com/writes.html

文章觀點我大致同意,只想補充一點:寫作不只是思考,還是一種學習、一種跟天地萬物感通的方式,像陸機〈文賦〉所說的寫作前奏:「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也就是說,在動筆作文之前,你必須在天地間細觀事物,在經典中涵養情志。不論中外,從前讀書人大多擁有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觸覺、豐富的情感,無非因為他們需要寫好文章,不得不努力學習、刻意訓練。

怎樣學寫作呢?這個「過時」的問題,從來只有一個經典的答案,即杜甫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這句「讀書破萬卷」就像所謂「一萬小時法則」一樣,常被誤解。關於「一萬小時法則」,許多人以為只要拼命練習一萬小時,就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其實是不行的。成為專家的秘訣,除了持續地練習,更要聰明地練習:找出自己的弱點,然後銳意改善。

同理,「讀書破萬卷」重點不在「萬卷」,而在「破」。清代才子袁枚在《隨園詩話》就對此提出了精闢的解讀:「『破』字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意思是讀書須讀通、化用,汲取精髓,不是囫圇吞棗,死記沒價值的內容。這好比蠶吃桑葉,吐出來的是絲,不是桑葉;蜜蜂採花,釀出來的是蜜,不是花朵。

可見寫作跟讀書是分不開的。越會寫,就越能讀,反之亦然。真正的寫作並非舞文弄墨,而是全面發展一個人的智能。寫作式微,也不必等到今天AI問世。近代社會對寫作要求降低不少——華人不必學吟詩作對駢四儷六,洋人亦無需練習寫拉丁文——導致很多人的認知能力發生質變,比方說,無法理解一篇文章較細緻的肌理,也喪失了從前讀書人應有的審美能力。結果就是:讓DeepSeek生成一篇不倫不類的文章(尤其是古文),也足以令許多網民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寫作的衰亡,不單是文藝的終結,更可能是文明的末日。寫作,從來不是作家的專利,而是大眾應有的技能,因為寫作要求清晰的思考,預設了認真的學習。在一個多數人依賴AI代筆的時代,你反而更應該學習寫作,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變得與別不同——更像一個有靈性的人,而非被演算法操控的機器。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