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身體黏黏的、重重的,經常水腫、容易疲倦?這就是中醫說的濕氣。」中醫師、植物精油康復理療師賴睿昕在新唐人節目「她健康」介紹,運用精油搭配中醫穴位按摩方法,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濕氣,恢復活力。

中醫看來,濕氣太重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環境的潮濕,以及體內的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淤積。賴醫師介紹,受到濕氣偏重影響的人,通常會有以下9個身體發出的警訊:

1)水腫:皮膚按壓下去,會白白的,回彈較慢;下午感覺鞋子變緊繃,說明下半身水腫。

2)排便黏膩不成形:一般正常的排便是條狀成形;濕氣偏重的人排出來不成形、散散的,或可能成形,但一沖水就散。

3)皮膚容易發癢:如蕁麻疹,或是起疹子。

4)起水泡:常見在手末梢、腳末梢的汗疱疹,大部份會癢。

5)小便比較黃

6)體味比較重:濕重的人的汗會黏黏的,有體味,如狐臭。

7)病理性白帶較多:女性在排卵前,會有正常的生理性白帶,如同蛋清。但病理性白帶可能會有顏色,像是白色、黃色、綠色,或氣味比較重,有魚腥味,或是豆渣狀。這是因為濕氣重的人,比較容易有感染的狀況。

8)舌苔通常比較厚

9)容易疲倦

精油幫助除濕

對於有上述問題困擾的人,賴醫師介紹,可以透過精油幫助除濕。

賴醫師推介以下4種精油:

1)杜松漿果:杜松漿果在傳統醫學中被用作利尿劑;具有抗發炎、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可以改善代謝紊亂。

2)絲柏:幫助增加血液循環。

3)葡萄柚:葡萄柚幫助增加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動物實驗證實,嗅吸葡萄柚精油能促進脂肪分解。

4)香料類精油:如黑胡椒、生薑、肉桂,能夠溫暖腸胃。

比例:10毫升基底油、上述精油各5滴,調配成10%濃度的按摩油。

注意事項:

初次使用可以先加上述4種精油各2滴,即4%的濃度開始使用,如果沒有造成皮膚敏感,再加大濃度到10%。如果使用10毫升的滾珠瓶,份量能用一至二星期。

第一次使用建議先從皮膚較厚的腳底開始塗抹,沒有不良反應,再擦背部,之後再擦其它部位。如果擦腳底沒有過敏,但擦其它部位感到皮膚刺激,說明精油濃度過高,可加基底油稀釋。

使用頻率:

一天兩至三次即可,如果症狀嚴重可更頻繁使用。

賴醫師表示,這個配方可以去水腫,靜脈曲張導致嚴重水腫的患者用後效果很好。

手法輕柔最重要

塗抹按摩油時可以重點針對以下幾個穴位:

1)足三里穴(ST36):位於膝蓋骨外側凹陷(外膝眼)往下約4指寬處。足三里穴是胃經重要穴位,可以調節身體的代謝機能。

(她健康)
(她健康)

2)豐隆穴(ST40):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中點的水平線上,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肌肉最厚的地方。豐隆穴同樣是胃經的大穴,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

(她健康)
(她健康)

3)三陰交穴(SP6):腳內踝尖最尖的地方往上約四個指幅,脛骨內緣的凹陷處,屬於脾經,是消化系統和婦科的重要穴位。

(她健康)
(她健康)

4)承山穴(BL57):小腿後側肌腱膨大處下緣的中心點。屬於膀胱經,負責泌尿。

(她健康)
(她健康)

賴醫師表示,在塗抹精油的時候不需太在意按摩手法,只要將精油擦在身上,就會發揮效果,但如果有筋膜緊繃的問題,也可以搭配按摩手法讓筋膜放鬆。

她提醒,要注意動作輕柔。「我有個朋友的小孩四歲,媽媽在擦精油的時候力道太大,好像洗衣服一樣,擦到小孩的背紅紅的,我教她用輕柔的手法,小孩就沒事了。」

賴醫師也建議,可以將上述按摩油塗抹在腳上,然後用熱水泡腳。腳上有很多穴位,精油加熱水也會起到促進全身能量循環的作用。

注意起居飲食 避免濕氣

除了按摩幫助排濕氣之外,賴醫師提醒,改變生活飲食習慣才能避免濕氣積聚:

1)避免傷害腸胃的食物,包括冷飲以及高糖、高油的食物。

2)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也可以通過流汗幫助排毒。

3)不要熬夜,要讓五臟六腑都有休息的時間。

4)如果居住在非常潮濕的環境,建議使用抽濕機。

5)多喝白開水。不能用咖啡和茶代替水,對於濕氣重的人來說每天喝一杯茶或咖啡即可。@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