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出現500億元的負增長,創下20年來首個歷史性紀錄。這一異常數據震驚市場,折射出中國經濟正面臨企業和家庭借貸意願雙雙萎縮、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投資信心嚴重不足的多重困局。

有學者用「休克」一詞形容當前經濟活動的停滯狀態,警示中國經濟或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貸款驟降創紀錄 市場預期落空

根據央行8月1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25年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減少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為2005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也是自1999年12月以來單月最大降幅。

這一數據與市場預期形成巨大反差。《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增幅為2,700億元,而路透社的預測甚至高達3,000億元,實際結果與預期相差3,200億~3,500億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6月新增貸款高達2.24萬億元,7月卻驟然轉為淨減少500億元,顯示借款人更傾向於提前還款而非新增借貸。

作為更廣泛融資指標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月也大幅回落至1.16萬億元,較6月的4.2萬億元急劇下滑。

儘管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8%,略高於市場預期的8.4%,但專家分析認為,這主要源於政府發債推動,而非私人部門信貸需求復甦。

房地產低迷 借貸意願全面疲弱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7月貸款數據「彰顯中國消費者和企業部門的貸款意願顯著下降」。他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是家庭貸款減少的主要原因。

路透社報道也指出,居民貸款減少尤為明顯,反映出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仍在持續。企業貸款需求同樣疲弱,顯示出經濟信心的普遍低迷。

國際金融機構高盛和標普此前分析,中國住房庫存2024年高達93萬億元人民幣,遠超2023年房地產銷售總額(9萬億元人民幣),庫存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

此外,2023年新開工量較2019年峰值下降58%,2024年前八個月同比下降23%,進一步印證了房地產市場的深度低迷。

中美貿易爭端 出口承壓 打擊企業信心

中國企業借貸需求則受多重不利因素抑制。孫國祥分析,出口放緩、地緣政治壓力和中美貿易爭端共同打擊企業的信心。

根據惠譽評級報告,2025年受貿易戰和房地產下行影響,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從2024年的5.0%降至4.2%,出口走弱將帶來更多逆風。企業避險心態上升,投資意願下降,導致商業貸款需求不足。

路透社分析認為,當前貸款下降的背景與中美關稅爭端加劇密切相關,這進一步削弱了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

孫國祥強調,雖然7月信貸投放通常會因6月季度衝刺而放緩,但此次的降幅「遠超預期」,反映出「結構性問題加劇」。他認為,這背後是「中國銀行的壞賬在上升,風險進行管控」的深層問題。銀行面臨個人不良貸款率顯著上升的壓力,因此「即使有政策引導,銀行也不願輕易放貸」。

專家警告中國經濟進入「死亡線」狀態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對當前形勢的評估較為悲觀。他告訴《大紀元》,貸款下降反映出多層面的問題:企業投資意願不高導致商業貸款需求不足;民眾購房意願低迷使得房地產貸款難以投放;消費貸款雖有政策推動但總規模依然微不足道。

他表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對貸款的需求都在持續下降,這表明民眾普遍缺乏經濟信心。

王國臣用「死掉了」形容當前經濟狀況,並以心電圖作比喻:「你現在看到的各項,不管是貸款,連存款也是越來越趨近於零。所以他們的各條線還有投資跟消費,PMI幾乎每條線都開始往零的地方,原點的地方移動,然後每條都越來越平緩,就像那個死亡線一樣。」

他認為,這顯示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趨於停滯或停擺」。

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專家們的判斷普遍謹慎。孫國祥強調,隨著壞賬率上升和資產質量惡化,「信貸放緩或成為常態,影響宏觀流動性管理與金融的穩定」。

王國臣則做出了更為悲觀的判斷。他表示,許多研究機構,例如哈德遜研究所,已經在探討中國經濟崩潰後全球應如何應對,這意味著「大家已經在幫中共看後事了」。

他認為,中國可能面臨比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更為嚴峻的挑戰,甚至不排除「蘇聯模式」那樣意想不到的崩潰。#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