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理論可溯源至公元前四世紀的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這兩位哲學家都撰寫過基礎教育書籍,論述學習的真正目的與正確方法。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Politics)第八卷中為年輕人設計了一套課程,只有四個科目:讀書寫作、體育、音樂和繪畫。他這套青年學子課程簡潔得令人讚歎,內容雖然簡潔,卻非常貼近人性且符合教育宗旨。

以當今眼光來看,這套課程似乎殘缺不全,沒有數學與科學,沒有社會與歷史,也沒有「古希臘版的電腦程式設計」(就是日晷製作技藝啦)。

只學習這四科的學生連受過教育都談不上呀,難道這樣真的算受過教育嗎?

要領悟亞里斯多德教育理念的智慧,我們必須理解他的每個用語,以及他選擇這些科目的理由。謹記亞里斯多德教育理論的大架構,我們會更好理解他這套課程的用意。

馬其頓大學(University of Macedonia)教授勒盧達‧史塔莫(Lelouda Stamou)說:「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與柏拉圖相同,柏拉圖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教人正確體驗快樂和痛苦,亦即教人培養喜愛高尚良善事物、厭惡不道德事物的品格。」

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就逐一來探討這幾個科目。

讀書寫作

亞里斯多德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實用(utilitarian),不是為了學生將來求職、從政或謀生而教育,當然這些知識也很重要,但教育應該是教一些本身就有價值的學問,應該教授能使人高尚、完善、上進的知識。教育是用來培養品格的。

他在《政治學》中說:「顯然,父母給兒子的教育,應該不是以實用或必需為目的,而是以培養博雅(liberal)或崇高人格為目的。」

亞里斯多德明確區分這兩種知識:

「有些學問,我們只是把它當作閒暇時的知性活動,我們是為它本身的價值而學;而那些商業類的知識,我們把它當成一種必備的學問,那是為了其它用途而學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讀書和寫作既是博雅學科,也是實用學科,在商業交易或政治活動中顯然是實用的;但當一個人為了樂趣或為尋求啟發讀一本好書、藉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時,讀書本身即目的,那只是為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沒有其它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史塔莫指出,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讀書和寫作也包括讀寫詩歌。因此,學習語文除了有實用價值,也可以培養想像力與陶冶性情。

體操

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體操」(gymnastics),指的並非平衡木運動(至少不限於此),它包含的東西更加廣泛。史塔莫說:「他所說的體操是指一整套體能訓練。」

教育家約翰‧西尼爾(John Senior)如此解讀:「體操(訓練)」就是我們學習運用身體的過程,以及透過身體直接接觸世界的過程。他說,在傳統希臘文化中,最初階的教育就是「進行激烈的體能訓練,這不只是為了娛樂和健康,主要是為了提高感官敏銳度,就像練習射箭能使視覺更敏銳更協調」。

出奇的是,亞里斯多德認為,教育者應該全力安排這種訓練,幾年後再教其它東西。亞里斯多德和西尼爾認為,訓練身體與感官,是在為以後的學習鋪路。西尼爾說,「體操是學習一切事物的第一基石。」一切事物都要先經過人的感官,才能進入大腦。

亞里斯多德認為,我們原本是一張白紙,大腦首先透過感官慢慢吸收知識、理解事物。例如,你只有在看過樹之後,才會有樹的概念,也才能抽像地思考樹木。如果人的身體和感官不去好好感知世界並與世界互動,那麼他在學習各種東西時,就難以真正理解。

「這樣就很清楚了。」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的教育必須實踐先於理論,身體訓練先於心智訓練。」

繪畫

繪畫也跟體操一樣,都能提升感官功能,因為畫畫需要細緻的觀察,需要專注。優秀的藝術家必須仔細觀察創作題材,才能將其精準畫在紙上。繪畫有助於培養專注力、注意細節及敏銳觀察周遭世界的能力。學繪畫的人會開始仔細地注意物體的形狀、顏色、樣式、曲線。

亞里斯多德也認為,學繪畫能使我們的心靈與美的事物產生共鳴。例如,他說,學繪畫的人「知道怎樣欣賞人體形態的美」。因此,學繪畫可以培養基本的美學素養。

音樂

體操這門課可以訓練身體和感官,而讀書寫作、音樂、繪畫這三門課則能培養情感、想像力和智力。亞里斯多德闡釋這幾門學科時,著墨最多的就是音樂,特別是音樂對人思想和心靈的作用。他認為學音樂正是為其本身價值而學的最明顯例證,因為學音樂能使人品格完善。

亞里斯多德在論述中首先提醒讀者,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品德的思想和心靈。

「所謂品德,就是能夠正確表達喜悅、愛與恨。」他說,「顯然,最值得我們追求和培養的,就是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以及懂得欣賞良善性格與高尚行為的品味。」

亞里斯多德接著解釋,學音樂就有這個效果。音樂能觸動人的情感,因此音樂教育可以塑造良善的情感與性格。

「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可以模擬憤怒、溫和的性情,也可以模擬勇敢、節制的性情和所有與之相反的性情以及其它各種性情。音樂仿傚的性情與人的真實情感幾乎無異,想想我們自己聽音樂的感覺就知道,在聆聽這些旋律時,我們的心靈會起變化。如果我們經常聆聽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或痛苦,那麼我們在現實情境中也容易有相同的情緒反應。」

亞里斯多德認為,聆聽好的音樂能夠陶冶性情,使人在遭遇現實生活中快樂和悲傷的事情時,能有理性適切的情緒反應。

休閒(Leisure)

總之,亞里斯多德認為兒童教育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鍛鍊身體、陶冶性情、培養理性思維。史塔莫總結:「教育課程的規劃必須先從鍛鍊身體開始,然後培養喜愛高尚事物的性情,最後培養理性的思維。」

亞里斯多德說:「一味追求實用的東西無法培養自由高貴的心靈。」有用、實用、金錢——追求這些東西都是為了其它東西。亞里斯多德說,那個其它東西就是休閒,而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充份享受休閒。亞里斯多德主張教育應該超越實用,以培養學生品德為目標,並教導他們怎樣真正體驗休閒。

亞里斯多德認為,休閒不是單純娛樂或消遣,而是深刻體察現實中的美好良善事物。

原文「Aristotle’s Curriculum: 4 Subjects That Build Charact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沃克‧拉爾森(Walker Larson)居住在威斯康辛州,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文化作家,之前曾在威斯康辛州的一所私立學院教授文學和歷史。他擁有英語文學和語言碩士學位,其作品曾發表於《海明威評論》(The Hemingway Review)、《知識外賣》(Intellectual Takeout)以及他的Substack平台《榛子》(The Hazelnut)。他還創作了兩部小說:《全息圖》(Hologram)和《天體之歌》(Song of Spheres)。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