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兩個移英香港家庭混熟了,自然地談論他們的子女。兩對父母同樣是事業收成期,移英後決定退休。父母們沒有自己興趣及理想,由朝到晚就是服侍子女。一對夫婦育有兩名兒子:大的廿多歲,在英有穩定工作;小的剛中五畢業。雖然兒子們長大了,夫婦倆仍為他們的膳食而操心,一切家務,包括洗碗,不用兒子動手。小兒子貌似學障,非常害怕嘈音,買屋的地理位置也遷就他。17歲的他整天黏住母親。母恨不得他永遠陪伴自己,把他當7歲的孩子看待,旁人側目。對大兒子更是誇張,「他整天工作累極了,怎能叫他洗碗?」廿四孝父親說。父還每星期接他放工。天啊!他已成年踏入社會做事了。
另一對夫婦有兩名女兒;分別是16及19歲。女兒十指不沾陽春水,更不用說煮食及做清潔了。大女兒準備大學修讀商科,因那科在曼城的大學排名高於伯明翰大學,硬要入讀曼城大學。父母負擔她學費外,還要曼城住宿費。朋友幾經辛苦,才勸導她選擇伯明翰大學。如此不體恤父母經濟情況的人,又如何為同學、同事或上司設想?當局者迷,兩對夫妻全然不知已為子女人生舖下重重障礙。
從女子單車組中認識一位年輕英籍中東女士。她熱愛運動,積極發起網球及單車活動,即使是義務性質,她也樂意協助婦女解答各種疑慮。只是我發覺她鮮有提及家人。某天是她的生日,她才透露母在她年幼時已離開家。父須工作及染毒,把她送到不同的寄養家庭,直至成年才跟父同住。兩年前,父因病去逝。說時,她眼淚盈眶,我驚異她突然訴說私隱。開朗活潑的臉孔竟是隱藏辛酸。她獨居,害怕獨自面對四面牆壁,平時多約會朋友相聚。怪不得她自發的網球班在周六舉行。
自小失去父母的關懷和教導,孩童及青少年時期又不停轉換家庭相處,對於她的成長影響深遠。伯明翰經濟欠佳,她只能充當兼職單車教練。幾次婦女們對她存意見,她也哭泣達旦。內心只希望人人接納她,「我已經欠缺父母愛,只乞求卑微的理解,難道這是妄想嗎?」
若然上述港人父母氾濫的愛分一點點給她就好了。@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