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旅遊時,氣候變化與飲食差異有機會讓人腸胃不適、便秘或腳痠。台灣明悅中醫診所朱益智中醫師在新唐人《她健康》節目中介紹旅途中緩解不適的小竅門。

(1)便秘

在旅程中不少人都會經歷便秘。朱益智解釋,緊湊行程安排可能導致腸胃道的自律神經失調,加上吃辛辣和油炸食物,都會影響排便順暢。

便秘的體質因素有熱性、寒性之分,處理方法也不相同。朱益智表示,有些人體質偏熱,例如嘴唇特別紅、怕熱,或是前往氣候炎熱的地方,建議吃性質寒涼的大黃。大黃可請藥房磨成生藥粉末,飯後服用0.5至1克劑量,有助於促進排便;也可以服用科學中藥的濃縮顆粒。

此外,他建議前往炎熱地方旅遊的人多吃水果,例如多汁的椰子、火龍果、西瓜,這些水果性質寒涼,有給身體降溫的作用,也要減少進食油炸食物。

至於寒性體質的人,表現為嘴唇暗色、怕冷,這種人發生便秘症狀可以服用乾薑來溫暖腸胃,並考慮加一點黑糖。食用生薑也可以,但乾薑在旅行時比較容易攜帶。

臨床實驗證實,對於經常便秘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每日服用1,500毫克薑片可以有效改善便秘等胃腸道症狀。

對於情緒緊繃導致的便秘,朱益智建議透過伸展運動來緩解,例如瑜伽,將四肢儘量向外伸展、撐開,透過拉筋讓身體放鬆。在中醫理論中,筋屬於肝的能量體系範疇,而肝主風,可以帶動身體能量的循環。當循環改善後,身體的宣洩與疏洩功能得以暢通,自然會有排便的感覺。

若是容易情緒緊張、壓力大而引發便秘的人,可以食用薄荷,對疏肝、緩解情緒壓力效果很好。

此外,飲用蜂蜜也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2)腹瀉

至於腹瀉、腹痛等情況,朱益智說,中醫有類似西醫成藥的選擇,例如藿香正氣散和胃苓湯。藿香正氣散主要適用於進出冷氣房導致的頭痛、頭暈、肚子不舒服、輕微拉肚子,或者水土不服等症狀。研究發現,藿香正氣散可以改善寒冷潮濕環境引發的腹瀉,還可以改善腸道菌群,調節消化酶活性。

胃苓湯則用於在熱帶國家因飲食或環境引起的拉肚子、伴隨小便偏黃等情況。

(3)腳痠

除了腸胃問題外,旅行中常見因走路多而感到腳很痠的情況,朱益智推薦可用按摩承山穴來緩解。

承山穴位於小腿肚的正中間,大約是膝蓋窩和腳後跟對起來正中間。如果不太好找,可以踮一下腳尖,在小腿肌肉隆起處下端的凹窩處,按下去會有痠脹感。按揉這個位置不僅可以緩解痠痛,對緩解抽筋也有幫助。

(4)起水泡

對於走路過多造成起水泡的情況,朱益智表示,如果水泡沒有破,這時可以用鹽水浸泡,加少許大黃粉末更加有效,具有消炎作用。如果水泡已經破損,可以用大黃濃縮顆粒塗在傷口上。若擔心疼痛,可以先少量嘗試。

(5)皮膚破損

若只是單純皮膚破皮,沒有水泡,可以使用蜂蜜來敷。在古代,蜂蜜常用於處理跌打損傷,能加速傷口癒合,且相對不易留下疤痕。

(6)喉嚨不適

有些人出國旅遊時可能因為睡眠不好、火氣大增或感染COVID-19等因素開始咳嗽,朱益智建議可以按壓手上的魚際穴止咳,也可以喝蜂蜜水。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下方掌部骨頭的正中間,靠近骨頭內側邊緣。可以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按壓此穴位。如果喉嚨有疼痛症狀,按壓魚際穴時可能會感覺特別痠痛。按壓魚際穴對於喉嚨痛、喉嚨癢和想咳嗽等症狀可能有幫助。

蜂蜜具有潤肺的效果。研究發現,對於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徵狀,蜂蜜比抗生素效果更好,也不會加劇細菌的抗藥性。

朱益智也表示,他在旅行中也會常備中成藥參蘇飲,用於痰多、咳嗽加上腹瀉,甚至胸悶和反覆發燒等症狀。

要注意的是,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適合的中藥也有差別,建議在旅行之前請中醫師處方。@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