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1958年9月6日,中國官方對外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明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正式打開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發掘一座明代皇帝的地宮。

消息一出,震驚全球。來自各國的考古學家紛紛投來目光——根據當時的報道,定陵的地宮宏偉壯麗,保存極為完整。朱翊鈞,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棺槨一字排開,金銀珠寶、書畫古玩、成百匹的羅紗錦緞,各種陪葬品琳琅滿目。

尤其令人驚歎的是珍貴的明代絲織品,它們已經埋了三百多年,打開時還是閃閃發亮。有人甚至說,只要靠這批文物,我們就能重新還原失傳已久的明代織錦技術。

全球的考古界都等著看,中國會如何發表研究成果,想看看定陵能解開怎樣的歷史之謎。

但奇怪的是……三十年過去了,一篇正式的學術報告都沒有發表。

世界考古學家從一開始的滿懷期待,到後來的疑惑、失望,甚至變成了憤怒——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不斷湧向中國,大家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事情?

一位香港的女科學家甚至寫信痛批:「定陵發掘近三十年而不出一篇學術報告,如此巨大的時間間隔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我真擔心,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及祖宗留下的基業,會毀於你們這些不肖子孫之手……」

但中國考古界始終不作回應,因為——她說對了。

定陵發掘,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慘痛的一次災難。文物大量毀壞,棺槨一開就被氧化腐爛,甚至還有人稱這是「合法盜墓」。

主持這場行動的郭沫若,後來被罵成「中國考古的罪人」,甚至被稱為——「千古第一盜墓賊」。

而最詭異的是,參與這次挖掘的專家、村民離奇死亡,死因成謎。

到底,定陵打開後發生了甚麼?這場三百年後才解封的皇陵,為甚麼會成為一場悲劇的開端?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定陵發掘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在說定陵之前,我們得先從明十三陵說起,因為,故事的開端,就藏在那十三座皇陵之中。

十六個皇帝 十三個陵

明朝十三陵坐落於中國北京市天壽山下,距離北京市中心約50公里,整體面積大約有四十多平方公里。這裏是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之所以叫「十三陵」,是因為這裏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的皇帝。

說到這裏,有觀眾朋友可能要說了:不對呀,大明王朝存續了276年,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不是應該是對應有十六座陵墓嗎?另外三個皇帝為甚麼不埋在這裏呢?

這是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定都南京,在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定下了一塊地,這座陵墓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孝陵。之後,明朝遷都北京。但此時朱元璋與馬皇后早已長眠於明孝陵,南北路途遙遠,陵墓自然無法遷至北京,所以朱元璋的墓就沒有出現在明十三陵中。

第二位缺席的皇帝則是朱元璋欽點的皇位繼承人——皇孫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後開始削藩,燕王朱棣於是發起「靖難之役」,最終攻入南京,此時皇宮一片火海,但是哪裏也找不到朱允炆的身影。由於朱允炆人間蒸發了,自然也就不會被葬在皇陵之中了,明十三陵也就沒有他的位置了。關於朱允炆的下落,這也是一個千古的未解之謎,坊間有諸多傳聞。如果大家想讓我們來挖一挖,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最後一位沒被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則是明景帝朱祁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在一次御駕親征的過程中,被瓦剌軍隊俘虜。朱祁鈺在太后和大臣的支持下臨危受命,登上皇位。誰知後來瓦刺大軍把朱祁鎮還了回去。這一山容不下二虎啊,哥哥朱祁鎮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復辟將朱祁鈺降為郕王,這樣一來是朱祁鈺也就沒資格「入住」皇陵。

說完了明十三陵的「住戶」問題,我們再來接著說說它令人驚歎的風水陣。

風水背後的天意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就開始著手把都城從南京遷往自己的大本營北京。永樂五年,徐皇后去世後,朱棣就派禮部尚書趙羾及當時著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到北京尋找「吉壤」。他們在北京四郊足足跑了兩年,終於找到幾個不錯的地方供朱棣選擇。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營,但是明朝皇帝姓「朱」,和「豬」同音,這豬要是進了屠夫家,那可沒甚麼好事,不吉利,不能選。之後入選的是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這羊山本身沒甚麼問題,但山後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背後趴著狼,這天天都無法安心啊,不行不行。再來一處是京西的「燕家台」。朱棣是燕王出身,這個名字應該是不錯了吧?誰知,朱棣還是皺起了眉頭,「燕家」聽起來和「晏駕」一樣,這不是催著皇帝駕鶴西去嗎?不要不要。這挑來挑去,直到永樂七年,終於選中了昌平縣黃土山下的一塊地。

朱棣親自到場查看,發現這裏果然是風水寶地啊。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這樣描述道:「群山自南來,勢若蟶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而朱棣的長陵所在地更是吉地中的吉地。怎麼說呢?我們來看看這張圖啊。古人認為陵寢的風水要四面有山,即左山青龍,右山白虎,前山朱雀,後山玄武,這叫「四室完美」。光有山還不行,這山勢起伏也有講究。後山要有起伏如玄武垂頭,前山不能死板,要有動態,左側青龍要蜿蜒,右邊白虎要馴服,必須是伏下身體的形態,另外陵前還要有水。這長陵都具備了。

不僅如此,由長陵向北看,天壽山是一座三峰並立、中峰最高的筆架型山脈,這種山形,人們常稱之為「三台山」。由於這種山形主次分明,起落對稱,雲霧雨絲之中如同世外仙山,因此歷來被視為大富大貴的星峰。

長陵落脈從主峰下正中發脈,逶迤而下,力量足,形體大,長達3公里。到了結穴處,也就是風水家所說的,地脈終止處、地氣凝聚的區域,結成一半球形的山包,高度約三五十米,這個山包正是明朝時風水家刻意尋覓的「金星落脈」。

也許有人說,如此費心找到了大吉之地,可是明朝不還是兩百多年就完了嗎?

常言道:一命、二運、三風水。這風水只起輔助作用,這一國的命運早已是天定的。

據說,朱棣在正式選定天壽山之前,曾經詢問過輔佐他的神僧姚廣孝,「你看看,這塊地可埋葬我幾代子孫?」姚廣孝回答:「此地山間明亮廣大,藏風聚氣,可以埋葬皇上的萬子重孫。」朱棣一聽很高興,就這麼定了。

其實姚廣孝回答的話的一句隱語,他是告訴朱棣,明朝到萬曆皇帝的兒孫,也就到頭了。果然萬曆的孫子崇禎皇帝被埋葬後,明朝滅亡。

明十三陵雖然歷經數百年風雨,但是整體保存良好。所以後人在造訪明十三陵時,依然能感受到那恢宏的氣勢和莊嚴肅穆的氛圍。

1955年10月9日,當時的北京副市長、明史專家吳晗帶著一些文藝名流,其中包括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去參觀明十三陵,誰也沒想到,這次參觀竟惹出了禍端。

一意孤行

到了中午,眾人到長陵東邊的柿子園休息。這時,大家聊到,現在所在的長陵就是擁有豐功偉績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長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個陵墓,裏面陪葬的寶物一定比其它陵墓多,而且長陵從來沒有被盜過,如果能把長陵給挖開,裏面的文物價值不可估量啊。說不定還會有失傳的《永樂大典》!

郭沫若一聽,眼睛都亮起來了,隨即和吳晗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申請挖掘長陵。

消息傳出後,時任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對此堅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當時中國的考古技術、文物保存、復原技術都不過關,根本不具備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其實鄭振鐸和夏鼐說的都是真實情況,我們看看最後打開地宮時的物品清單就知道了:

蠟燭10箱 木箱50個
馬燈10隻 鐵勺子10個
礦井安全帽60個 木絲100斤
防毒面具10副 白絲線2軸
膠皮手套5副 雙股麻繩2斤
工作服5套 鐵絲4斤
照相暗室1間 二寸木螺絲釘2盒
放大機1台 油布10尺
福馬林2磅 綿紙5刀
衛生酒精10公斤 牛皮紙20張
脫脂棉5公斤 粉連紙2刀
紗布20尺 大繪圖板1個
衛生球5公斤 厚玻璃板3塊
滑石粉2袋 玻璃膠帶15根
水玻璃一磅 油泥5公斤

以這樣的裝備挖掘皇陵,如何保護文物,這不是開玩笑嗎?郭沫若和吳晗真的不知道,挖掘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給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嗎?

然而,他們或許是被一窺寶物的貪慾私念,或許是被當時好大喜功的風氣所裹挾,不顧阻攔,硬是聯合多位文化界重要人物,將一份《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了國家政務院。在得到毛澤東的首肯後,周恩來批覆「同意發掘」。

於是,1955年12月,以郭沫若為首的長陵考古隊向著明十三陵浩浩蕩蕩進發了。

說到這兒,估計有細心的觀眾朋友要說了:慢著慢著,你這一開始不是說挖的是定陵嗎?怎麼改成長陵了?

當時確實是先衝著長陵去的,但是呢,考古發掘當中的一次偶然的發現,使得考古隊改變了目標,讓萬曆皇帝擋了箭。

看過盜墓小說或者盜墓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這要找到墓穴的入口可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明十三陵中所有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之地,郭沫若帶著考古隊挖了整整一個月,始終找不到長陵墓道。心急如焚的吳晗甚至建議,乾脆直接從頂部,將墓葬活生生挖開……

後來考古隊的人,大家一合計,這個長陵規模太大,發掘難度太大,最好還是換一個陵墓先練練手,「試掘」一下,等積累了經驗再來挖長陵。

於是,在1956年,考古隊開始挖掘長陵旁的獻陵。結果,還是碰了一鼻子灰,挖了很久也沒找到墓穴入口。吳晗等人又想著再換一個陵墓試試看。考慮到定陵營建年代較晚,地面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於是,定陵被列為了新的考察目標。

或許是天意如此,定陵一處塌陷漏洞被發現了。經過研究發現,這裏就是進入地下玄宮的入口。知道定陵「有洞可入」,興奮異常的吳晗立即寫信給郭沫若,再次上報周恩來,周恩來一錘定音,同意試掘定陵。

異象頻現

中國人講「死者為大」,對祖先充滿崇敬。自漢代到明代,盜墓賊或挖人祖墳開棺者,被發現就是死罪。西漢《淮南子》記載:「發墓者誅,竊盜者刑。」《舊唐書》中說,「開劫墳墓」與「十惡忤逆、故意殺人、放火持杖」同罪。中國傳統認為,挖人祖墳必招報應。

在定陵在正式開挖之後,確實出現了不少怪異的現象。比如,很多參與挖掘的民工生病,四周村落的婦女,很多莫名其妙地發癲狂,看上去好像被神靈附體一樣,說不能挖皇陵。村民認為不祥,民工人心惶惶。但考古隊的負責人認為這些都是「迷信」,他們「不信邪」。

剛開始發掘地宮,詭異的事情又出現了。

1956年5月的一個大晴天,突然晴天霹靂,一聲巨響伴一道雷電劈下,瞬間電閃雷鳴。後來發現,明樓前檐右角的坐獸被雷劈裂墜地。

石獸歷經百年都安然無恙,此時被雷電擊毀,民工們緊張起來,「怕是皇帝顯靈了呢?這坐獸是給皇陵守陵的,陵沒守好,皇帝一怒把它給劈掉了!」大家議論紛紛,「皇家的陵墓怎好隨便盜掘,這差事咱得重新掂量掂量。」「是不是皇帝對我們的警告?」

不到半日,更可怕的消息傳來:看守定陵的一谷姓民工被雷火劈死,另一張姓民工被劈成重傷送去搶救……但這也未能阻止考古隊進一步挖掘。

到了1957年10月5日,定陵的玄宮正門被考古隊打開,定陵內的棺槨與豐厚的陪葬品第一次展示在塵世前。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的棺槨也被一一打開。棺槨內是一層層琳琅滿目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令人驚豔的絕世之寶,尤其是萬曆皇帝棺槨中的69卷織錦珍品,其色彩之絢麗,質地之華貴,數量之眾多,前所未見。

然而,就在考古隊為他們的發現興奮不已時,歷史的報復已經開始了。我們之前提到過,當時中國的文物保護技術根本就不夠,處理手法非常原始,所以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很快變成了廢品。

比如定陵中的木俑,按照歐美的標準,如果想要讓木俑以完好的狀態保存下來,最合適的方法是在超低溫(零下200°C)下冷凍脫水後密封保存。而當時的考古隊人員只是在鍋中融化白蠟,將木俑上裹一層臘來防止氧化和變形。結果,大量的木俑在上蠟後變形變色,表情都扭曲了起來。

還有那些剛剛出土時光鮮亮麗的綾羅綢緞,因為地宮倉促被打開,真空環境被破壞,接觸到氧氣後迅速氧化灰飛煙滅,很多字畫也因為氧化,要麼失色腐爛,要麼化為灰燼。

還有萬曆帝的緙絲龍袍,在發掘現場就已經開始碳化。織造龍袍使用的緙絲技術失傳已久。緙絲工藝複雜,熟練織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一件緙絲長衣,需要連續不斷織造十年才能完成。可惜這麼極具研究價值的緙絲龍袍,就這樣毀於一旦。

考古人員甚至將塑膠加入軟化劑,塗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結果沒多久它們就變黑變脆,一碰就支離破碎。一些金屬陪葬品也因為儲存不當變形生斑了。定陵中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沒有多少是完好的。我們現在如果去定陵博物館觀賞,看到的那些精美藏品,大多是複製品。

如果說定陵陪葬品因保護不當,意外遭受損失,令人痛心。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被人為地故意損毀,就令人深感憤怒了。

棺槨遭難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即將開放。這天清晨,曾鏟下定陵第一揪土的民工王啟發,接到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的指示,說馬上要開館了,既然萬曆帝后的棺槨都已經複製好了,那三口原棺原槨也沒甚麼用了,讓他帶幾個人打掃地宮,順便把棺槨扔出去,好迎接領導來檢查衛生。對,大家沒有聽錯,是「扔出去」,把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帝后棺槨當作垃圾扔出去。

王啟發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他覺著大家辛辛苦苦挖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找到皇帝的棺槨嗎?之前一起發掘皇陵的老專家說,找到的文物一針、一瓦都是無價之寶,這棺槨怎麼能說扔就扔呢?

於是,他躊躇著,對辦公室主任說:這不合適吧。誰知辦公室主任把眼睛一瞪,訓斥道:怎麼不合適了,讓你幹就幹,把棺木的銅環劈下來留著,其它劈成木條扔了。

幾個民工圍著楠木棺木,開始按照辦公室主任的指令取銅環。這金絲楠木不愧是木中瑰寶啊,雖然在地下沉睡了三百多年,但除外層有那麼一點點腐蝕的痕跡之外,一切完好如初,堅硬如石。幾個民工僅僅砍下銅環就累得氣喘噓噓了。

王啟發看著棺槨,又心酸又心痛,他鼓起勇氣,用幾乎哀求的聲音對辦公室主任說,這棺木不能再劈了,倉庫沒位置,找個牆角放著也行。

誰知,辦公室主任又瞪他一眼,用充滿惡意的語氣說:你是不是想自己留著?王啟發頓時覺得血往臉上湧。他本想反駁幾句,但是那時反右運動正如火如荼,他不想給自己惹麻煩。於是,去一邊抽煙生悶氣去了。辦公室主任一看王啟發變相罷工了,於是找來幾個警衛戰士,把棺木扔下山溝去了。

一個星期後,當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得知這個消息後,如晴天霹靂,全身發抖,臉色發白,立刻打電話給博物館,讓他們把棺木撿回來,善加保護。可是這時,山溝裏早已沒有了棺木的蹤影。

那麼這些棺木去哪裏了呢?

考古紀實文學《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記錄了這麼一段令人驚心的故事。

七條人命

在帝后棺槨被丟棄到山溝的那個下午,當地農民就發現了它們。他們看著這些表面有些腐蝕,裏面卻完好如新的金絲楠木棺木,如獲至寶,很快就瓜分一空。

一對年邁的夫婦特地請人用這貴重楠木打造棺材,以備後事。誰知詭異的事發生了,第一具棺木製成,老太太就嚥氣了;第二具棺材剛剛完工,老頭子也一命嗚呼,前後不到半個月。

這事情也太過巧合了吧?知道底細的人,震驚不已,私下議論紛紛。然而,就在五個月後,一件更離奇恐怖的事發生了。

最先發現被丟棄的棺木的是裕陵村的一位農民,我們就叫他X吧。X當時正和妻子在山上勞作,看到棺木被推入山溝,他意識到這是難得的好木料,於是和妻子停下工作,一起將這些寬大厚實的金絲楠木板一塊塊連拖帶拉地弄到自己地裏。其他人是看到他這麼做,才跟著學的。

X把木板拉回家後,就找人打了一對大躺櫃擺在客廳之中。村裏不少人去看,有人羨慕他運氣好,發了橫財,可也有人提醒他:皇帝的東西,普通人不能亂碰,因為無福消受,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X沒把這些話放在心上,心裏暗想,現在不都說這些是封建迷信嗎?你們這是妒嫉我吧。

誰也沒想到,還真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一個星期天的中午,X夫婦收工回家,發現四個孩子不見了。X的老婆冥冥之中有不祥的感覺,飯也不做了,四處找孩子們。等他們轉一圈回屋,突然發現躺櫃邊放著四雙小鞋,打開櫃蓋,見四個小孩相互擠壓著,早已氣絕身亡。孩子的手指根都滲出了血,櫃壁滿是抓撓的痕跡。四個孩子,三男一女,最大的12歲,最小的5歲,當地公安得出「缺氧憋死」的結論。

四個孩子死後,這對夫婦在幾年之中又生了四個孩子,這次是三女一男。夫妻倆對這個唯一的兒子非常寶貝。可是,誰知道兒子高中畢業不久,也在一個深夜趴在躺櫃上離奇死去,死因不明。

其實,十三陵陵區的村子多以某陵命名,村民實際上都是過去守陵人的子孫。有老一輩的人就說,他們不僅沒有盡好守陵的職責,還盜用了原本屬於皇帝的棺木,這是受到了上天的懲罰啊。有很多人勸X和家人把躺櫃丟了,但是他們一直沒這麼做,依然認為這都是「封建迷信」不可信,覺得5個孩子死了,都是命中註定。可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命」又是甚麼?算不算他們口中的「封建迷信」呢?

那麼,大家覺得這一切只是巧合呢,還是上天的懲罰呢?

其實,以上對定陵文物的處理,隨便拿出一件放到現在來說,都會遭到世人的口誅筆伐。可是,告訴大家,這些和定陵在文革中的遭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擊骨焚屍 批鬥萬曆

1966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浩劫「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全國各地掀起了「除四舊」運動,在一片血雨風腥中,定陵博物館也在劫難逃。

8月的一天,一群紅衛兵闖入了定陵博物館。那時博物館早就停止對外開放,工作人員天天閉門學習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紅衛兵們用武力打開了地宮的門,要砸爛那個所謂的「舊世界」。他們掀翻了漢白玉雕成的寶座,搬起殉葬的木箱摔在地上……

我們之前提到過要保護帝后棺槨的王啟發,又一次站了出來,指責紅衛兵破壞文物。結果他立刻被打倒在地,並被拽著頭髮撞向玄宮牆壁,一股鮮血噴湧而出,王啟發漸漸沒有了呼吸。

這次破壞之後沒多久,另一波紅衛兵又來了,他們試圖推倒無字碑,搗毀明樓,但是吃了不讀歷史的虧。當年努爾哈赤的幾十萬鐵騎,以及李闖王的近百萬大軍都沒拉倒無字碑,焚燬明樓,他們這幾十個人怎麼可能做到?

於是,紅衛兵頭目立刻改換目標,直接批鬥萬曆皇帝。

當時萬曆皇帝和二位皇后的散骨,經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一年的努力,已經穿製成三具完整的遺骨。然而,這群紅衛兵逼迫博物館倉庫保管員交出倉庫鑰匙,將這三具遺骨扔在地上,周圍堆著帝后畫像和照片資料等實物「罪證」。

長陵管理處、供銷社、林場、糧站、學校及附近的農民、紅衛兵、學生,也紛紛趕到定陵,來參加「批鬥會」。

一切準備就緒,紅衛兵高喊:「革命現在開始!」話音剛落,十幾個大漢便向遺骨猛力投擲石塊,一陣「噼噼啪啪」,三具遺骨被擊得七零八落。

接著,砸爛的遺骨被點火焚燒,烈焰騰起,遺骨及很多稀世文物燒成了一片火海。

突然平地一聲巨響,打了一個悶雷,剛才還晴空萬里的天空驟降瓢潑大雨,大雨徑直朝著骨頭焚燒的火堆壓過來,所有在場的人都親眼目睹了這一幕。

後來,焚燬萬曆帝后遺骨的紅衛兵多遭遇了不幸。其中一位,在多年後對前來採訪的人說,自從那場「革命」之後,自己天天做噩夢,夢到萬曆和兩位皇后找她算賬,每次醒來都發現枕頭被冷汗浸濕一片。數十年被噩夢纏繞,令她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常常舉步維艱,她自己說,這或許就是報應。

因果循環 生命悲歌

其實那些提議並參與挖掘定陵的人,雖然有人暫時得到了名利的滿足,最後也是以悲局收尾。

比如力主挖墓的吳晗,在文革中也成了批鬥對象。從1966年下半年起,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幾乎每天都要被揪鬥和體罰,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損害。1968年,他和妻子先後入獄。之後妻子死亡,女兒被逼瘋,而他自己則在獄中自盡。去世前他的頭髮全部被拔光,不知何人所為。

而挖掘定陵的另一個始作俑者郭沫若,雖然因為馬屁功力了得,在文革中被毛澤東下令保護,但是他的兩個兒子,依然被攪入其中,先後慘死。首先是他的四子郭民英。郭民英自學考上了音樂學院,卻因為拿著家裏的錄音機到學校裏聽西洋音樂,被同學舉報「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郭民英之後不得已離開了音樂學院,並選擇去海軍當兵。文革開始後,郭民英對運動的諸多不理解使他的精神世界再度陷入困境。1967年4月裏的一天,他突然選擇了斷人生。

而隔年4月,郭沫若的二子郭世英因為與女友講電話時用了英語,被造反派誣為通敵賣國,將他關押起來進行毒打,幾天後墮樓而死,年僅26歲。官方說他是自殺,但是他墜落時雙臂被綁在身後,是跳樓還是「被」跳樓?真相不得而知。

面對兩個兒子的去世,郭沫若雖然在表面上依然為中共高唱讚歌,大力吹捧文革。但是有人說,他曾把二兒子郭世英生前的日記一行行、一頁頁地謄寫在宣紙上,整整抄了八本,可見他白髮人送黑髮人,也是痛徹心扉。

還有一開始持反對意見,最後成為挖掘總指揮的時任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之後因飛機墜毀屍骨無存;參與挖掘的考古專家白萬玉突然精神失常,之後腦溢血而死;聯合撰寫定陵發掘請示報告的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鄧拓也在文革中上吊而亡。

難道冥冥之中,真的有神秘的力量在懲罰他們嗎?不知道他們在痛苦之中,是否和那位紅衛兵一樣覺得這是自己種下的惡果,是否後悔過挖掘定陵?

好了,定陵的故事就介紹到這裏啦。那麼大家對定陵的發掘有甚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分享。如果喜歡這期節目,還請不要忘記訂閱、點讚、按下小鈴鐺。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期見。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JZM-FY
訂閱頻道Ganjingworld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