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食德好」今日(26日)發布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經濟不景,受訪低收入家庭對營養的重視程度更較去年顯著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高達四成半受訪者打算犧牲食物的質與量,以應對未來物價持續高企。「食德好」促請政府、商界及社福界分別推行「營養食物券」、設立「超市惜食專區」及深化「賦能烹飪及飲食教育」。
《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於今年6至7月進行,成功訪問358名低收入家庭及長者。64.2%受訪者為60歲以上長者,54.5%家庭月入低於15,000元,79%居住於公共房屋或「分租單位或劏房」。
逾半受訪者指食物開支較去年增加
調查發現,52.2%受訪者稱食物開支對比去年有所增加,同時,66.8%受訪者購買的食物總量卻沒有變化;42.8%受訪家庭的食物開支已佔其家庭總支出超過四成。為了節省開支,57.5%受訪者稱經常留意特價,55.9%轉買平價貨品外,49.4%減少購買數量或降低購買頻率。
79.4%受訪者稱食品價格上漲對其購買決定構成「顯著」或「有一定」的影響,高達79.6%的受訪者將「價格」列為選擇食品時最看重的因素,其重要性遠超「營養價值」(50.6%)。重視「營養價值」的受訪者比例,較2024年同類調查的60.71%,顯著下降了10.11個百分點。
市民面對吃不飽困境
「食德好」分析指,數據清晰地揭示,市民的節流措施已不僅僅是「精打細算」,而是直接面對「吃不飽」的困境,反映了社區潛在的飢餓問題。市民正被迫耗費更多金錢,才能維持與去年相若的基本餐飲水平。
當被問及如何應對未來物價持續高企時,高達45.3%的市民選擇犧牲食物的質與量,選擇「減少其它方面開支」以維持飲食水平的僅有11.2%。團體認為,反映情況已亮起嚴峻警號。
另外,在營養攝取面臨挑戰的情況下,仍有62.3%的受訪者自評「昨天所吃食物的營養足夠」。「食德好」認為這並非市民盲目自信,而是揭示了在持續的經濟壓力下,市民可能已被迫降低了對「足夠營養」的標準。例如當問及不能夠持續攝取有營養食品的原因時,有37.3%的人將其直接歸因於「缺乏相關知識」。
「食德好」項目經理盧珏珊表示,壓縮一日三餐會造成營養不足,長遠更會增加市民患上慢性病的風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看,這將無可避免地加重未來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構成嚴重的社會隱患。
「食德好」促請政府、商界及社福界攜手協作,從資助手段、系統改革及社區賦能三方面入手,分別推行「營養食物券」、設立「超市惜食專區」及深化「賦能烹飪及飲食教育」。@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