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曾是全球奢侈品行業的耀眼明星,其標誌性的老花圖案與文藝復古風格風靡一時,吸引Z世代與千禧一代的追捧,營收一度突破百億歐元。然而,2025年上半年財報卻為這個百年品牌敲響了警鐘:母公司開雲集團營收同比下降16%至76億歐元;淨利潤暴跌46%,僅剩4.74億歐元;核心品牌Gucci銷售額驟降26%,僅30億歐元,成為集團最大拖累。
更令人唏噓的是,Gucci產品頻現Outlet折扣貨架,昔日頂奢的光環黯淡,品牌吸引力斷崖式下滑,甚至被戲稱「被踢出頂奢圈」。Gucci的衰落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奢侈品行業結構性調整的縮影。消費降級、中產萎縮、行業馬太效應與新興奢侈觀的崛起,共同將Gucci推向目前的困境。
三個重大失誤
開雲集團高層將業績下滑歸咎於外部因素:消費力不足、奢侈品市場低迷以及匯率波動。但若仔細剖析,不難發現,其戰略失誤和對市場趨勢的遲鈍,才是這場危機的根源。Gucci的衰落主要是由於以下三大因素:
第一、擴張失控與聯名氾濫,導致稀缺性崩壞。奢侈品的本質在於稀缺性與距離感,這種微妙的平衡賦予品牌高端定位與消費者嚮往。然而,Gucci在過去十年選擇了快時尚的商業邏輯,背離了奢侈品的核心價值。
首先,是門店擴張失控。2019-2023年,Gucci在中國市場門店數量從62家激增至近90家,甚至開到新疆、雲南等非核心消費地區。Gucci的暴衝式擴張導致單店營收暴跌40%,稀缺光環蕩然無存。有消費者發現住家3公里內就有兩家Gucci門店,走進精品店的儀式感消失殆盡。相比之下,愛馬仕同期僅新增4家門店,卻實現單店營收34%的增長。
其次,是聯名合作氾濫。2015-2022年,Gucci聯名合作(如Adidas、The North Face、多啦A夢)暴增四倍,雖在短期內能夠製造話題,但卻讓品牌形象從頂奢滑向「高級潮牌」。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Gucci品牌溢價能力下降19%,成為開雲集團旗下貶值最嚴重的品牌。
LV也同樣進行擴張門店與聯名合作,但策略更精準且克制。LVMH在中國門店約50家,聚焦核心城市(如北京SKP),單店營收穩定。LV的聯名(如Supreme、草間彌生)嚴格控制數量,融入Monogram等經典元素,確保品牌DNA的延續。
例如,LV x Supreme包款從不參與Outlet折扣,維護了稀缺性與高端定位。Gucci的無序擴張、聯名氾濫與折扣化策略讓其淪為「高級潮牌」,而LV的精準布局、克制聯名與經典DNA延續則鞏固其頂奢地位。
第二、風格驟變與數據驅動使品牌DNA崩解。復興與街頭文化混搭的極繁主義風格,成功將Gucci從「過氣老品牌」重塑為文化符號。Gucci的品牌DNA曾是其核心競爭力,但風格轉型失敗與數據驅動的短視決策令其靈魂質變。前任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2015-2022)以文藝
刺繡虎頭包、皮草拖鞋等爆款席捲社交媒體,Z世代客群佔比從12%激增至38%,營收從2018年突破80億歐元,2021年邁入百億俱樂部。然而,由於品牌過度依賴其個人風格,埋下轉型隱患:品牌美學過於單一,缺乏可持續的創新根基。
2023年Michele離職後,新任創意總監Sabato De Sarno接手,試圖以極簡主義回歸經典奢華,但2024春夏系列被批評為「美學衝突」:暗紅、黑灰白基本款搭配浮誇水晶與霓虹色,缺乏辨識度,且帶有Miu Miu、Céline的影子,造成審美混亂。
此外,開雲集團要求設計團隊每季開發3%~5%「病毒式傳播」單品。過度擴張導致庫存積壓,不得不依賴Outlet清貨,Gucci將12%~15%產能預留給Outlet折扣產品,導致材質與工藝標準大幅下降。
經典虎頭包改用壓紋合成皮,縫製工時從8小時縮減至4.7小時。意大利皮革工會數據顯示,Gucci皮革採購成本降低23%,工藝評分從2018年的89分跌至2023年的61分,低於輕奢品牌Tory Burch的67分。
2025年2月,Sabato De Sarno宣布離職,兩年內第二次創意總監更替加劇品牌混亂。換人是把雙刃劍,雖可作為應對危機之舉,但若缺乏長期規劃,極易導致風格斷層。
例如,LV在Virgil Abloh去世後,設計團隊堅持延續其風格,通過Monogram等經典圖案與創新設計的平衡,保持品牌辨識度和市場熱度。而Burberry曾在2010-2018年多次更換創意總監,風格從英倫經典到街頭潮流反覆切換,導致營收停滯。
開雲集團數據驅動的「流量單品」策略與奢侈品精緻工藝背道而馳,頻繁換人則造成風格中斷,導致品牌DNA崩解,消費者與市場信任雙雙下滑。
第三、新奢侈觀崛起,但Gucci應對錯位。Z世代與高淨值客戶的消費觀念正在重塑奢侈品行業,Gucci卻未能及時適應。麥肯錫2023年調查顯示,18-25歲消費者最關注材質永續性、公益故事性與二手保值率。然而,Gucci因環保承諾執行不力,ESG評級被下調,北美年輕客群流失率達22%,而北美市場佔開雲集團銷售額的四分之一。
二手市場數據更為殘酷,Gucci包款轉售價僅為原價38%,遠低於Prada的52%與愛馬仕的溢價70%,甚至不及輕奢品牌Coach的45%。由於Gucci產品在二手市場表現低迷,未能滿足消費者對「投資價值」的期待。
中國曾貢獻Gucci 40%營收,但高淨值客戶現轉向低調奢華與文化認同,64%避免顯眼Logo,僅7%認可明星同款。然而,Gucci卻將73%的營銷預算用於頂流代言與機場廣告,未能觸及消費者內心需求。
相比之下,Prada的榮宅藝術展與Bottega Veneta的編織工坊通過文化沉浸體驗吸引VIP客戶,限量款溢價達3.2倍,而Gucci的藝術展(如Gucci Garden)僅12%VIP客戶知曉,影響力有限。
Gucci因未能順應去Logo化、低調奢華與文化認同的趨勢,錯失新世代消費者,其品牌吸引力在理性消費浪潮中進一步下滑。開雲集團財報顯示,Gucci在中國VIP客戶流失率高達51%,而LVMH旗下Fendi憑藉低調包款實現28%增長。
戰略失誤與行業寒冬
Gucci的衰落不僅是品牌自身問題,更是開雲集團戰略短視與奢侈品行業結構性調整的縮影。
一方面,是開雲集團在戰略方面的失誤:
第一、過度依賴Gucci。Gucci貢獻開雲集團三分之二收入,但其26%的營收下滑直接拖累集團整體表現(2025年上半年營收下降16%,淨利潤暴跌46%)。其它品牌則表現平平:聖羅蘭下降11%,巴黎世家與麥昆表現不佳,葆蝶家微增1%,難以彌補Gucci的缺口。
第二、短視決策。為追逐短期營收,開雲採取快時尚邏輯,快速設計、生產、上架,導致庫存積壓,依賴Outlet清貨。集團要求降低成本(如材質降級、工時壓縮)進一步損害品牌價值。
第三、管理動盪。高層頻繁變動,前CEO Marco Bizzarri(與Michele共創輝煌)2025年離職,三大創意總監可能集體下課,由於Gucci沒有通過無縫過渡保持經典與創新平衡,頻繁換人更加劇了品牌定位迷失。
第四、品牌布局有限。投資Valentino(30%股份)與美容品牌Creed試圖多元化,但受限於95.03億歐元的高債務,擴張步伐受阻,未能有效分散Gucci衰退風險。
另一方面,是整個奢侈品行業都處在結構性調整過程中:
第一、消費降級。中國市場(佔全球奢侈品消費30%)2025年預計下滑15%~20%,中產階級因經濟壓力轉向輕奢(如Arc’teryx、Lululemon)或國貨(如安踏、鴻星爾克)。博報堂調查顯示,80%中國消費者承認消費降級,47%受群體性信心崩塌影響。
第二、馬太效應。行業呈現「大魚吃小魚」格局,LVMH通過收購小眾品牌(如Monkler、R-Legacy)覆蓋多層次客群,2025年時尚皮具部門增長20%。愛馬仕憑藉經典款與飢餓營銷,營收增長25%,利潤率44%。反觀開雲集團,品牌矩陣單一,抗風險能力弱。
第三、逆勢漲價。奢侈品普遍採取漲價製造稀缺性,強化對富裕客群的吸引力。愛馬仕全線漲價6%~12%,Chanel和LVMH旗下品牌每年漲價2%~3%,而Gucci的折扣化策略與之背道而馳。
第四、新興趨勢。Z世代更理性,傾向高性價比國貨與二手奢侈品。Gucci舊款在二手市場熱門,但新款乏人問津。高端商場(如北京SKP)客流未恢復疫情前水平,OutletGucci店卻排長隊,反映消費者追逐「偽貨」折扣。
消費格局的變化、中產階層的收縮以及行業馬太效應,令開雲在奢侈品寒冬中格外脆弱。對比來看,LVMH的多元化矩陣與全球布局使其抗風險能力增強,而Gucci若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優化品牌結構、重建消費者信任,其「至暗時刻」恐怕才剛剛開始。
面對業績壓力,開雲集團採取了多項措施,但效果有限,暴露出缺乏長期戰略的劣勢:
首先,裁員與閉店。員工數量下降4%,Gucci業務板塊員工減少22%。上半年關閉41家門店,計劃年底前再關閉39家,總計80家。此舉雖緩解庫存壓力,但削弱品牌市場存在感。閉店與裁員僅是權宜之計,未能解決品牌DNA缺失與消費者信任危機。
其次,出售資產。出售紐約、米蘭、巴黎的房產以減輕95.03億歐元債務壓力,但僅為短期止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中國消費降級加劇,高端消費者流失,Gucci需重新定位以吸引理性消費者與高淨值客群。
最後,人事調整。快速更換創意總監雖顯示出管理層急於求變,但由於缺乏長期規劃,導致風格斷層與管理混亂,不但沒能保持品牌辨識度和市場熱度,反而加劇消費者與市場的不信任。Gucci需要的是穩定的創意領導與協同戰略,而非頻繁「換人」。
2024年開雲股價累計下跌21%,2025年再跌4.4%,德意志銀行下調目標價至168歐元,反映市場對其前景悲觀。
結語
Gucci的隕落是開雲集團短視戰略的苦果,也是奢侈品行業結構性調整的縮影。過度擴張與聯名氾濫摧毀了稀缺性,風格轉型失敗與數據驅動導致品牌DNA崩解,未能適應新奢侈觀讓Gucci錯失Z世代與高淨值客戶。開雲集團的困境反映了行業寒冬的殘酷現實:中產萎縮、競爭加劇、馬太效應與新興趨勢,正在重塑全球奢侈品格局。
Gucci從「Gucci Style」到奧萊打折品的轉變,是行業寒冬的預警,也是對整個奢侈品行業的一次深刻反思:企業需要通過多元化與全球布局,增強抗風險能力,否則將在競爭中被邊緣化。未來,行業內併購熱潮與漲價策略可能進一步加劇馬太效應,開雲集團若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優化品牌結構、重建消費者信任,恐將在寒冬中被落得更遠。#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