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能源部長賴特(Chris Wright)發布了一份題為「溫室氣體排放對美國氣候影響的批判性評論」(A Critical Review of Impact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n the U.S. Climate,7/23/2025)的報告,在氣候科學領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憤怒」(Outrage)、「反擊」(pushback)和「批評」(criticized)等詞彙充斥著許多新聞標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該報告的總體評價,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兩名記者專門詢問了氣候科學委員會成員,他們是否認為該報告準確地描述了當前「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mainstream view of climate science)。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如何定義「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如果將其定義為《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頂級國際雜誌上發表的大量氣候相關出版物,那麼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簡稱DOE)的報告顯然與之相悖,因為這兩份頂級學術期刊都被證明極度偏向危言聳聽的氣候敘事。與之相反,賴特部長用實際的科學證據反駁了「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為公眾提供了有益的公共服務。
例如,媒體普遍聲稱,由於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各種極端天氣都在加劇,然而美國能源部的報告指出,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的眾多專家評估證明,美國大多數極端天氣事件並未呈現長期趨勢,而且美國的歷史數據並不支持颶風、龍捲風、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或強度有所增加的說法。
然而,對於IPCC的調查結果出現不一致的地方,美國能源部的報告也展現嚴格的紀律性。例如,能源部的報告指出,在該委員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對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暖化作用的評估就顯得模稜兩可,各章節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
美國能源部報告的價值在於它以全面的方式對人為二氧化碳(CO2)和其它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簡稱GHG)排放及其對國家氣候、極端天氣事件和社會福祉公認指標的影響進行分析討論。
不妨看看該報告開篇章節中關於人為二氧化碳的論述,其準確描述為濃度約為430ppm,並以每年約2ppm的速度增長。報告公開承認,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會改變地球的能量平衡並導致全球暖化。同時,報告也記錄了大量研究數據,證實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對農業產生的淨效益。
該報告還與所謂的「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存在顯著差異。在報告中,作者用「難以置信且不切實際」來描述代表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簡稱RCP)8.5排放情景的本質。RCP8.5情景是作為極端最壞情況制定的,卻被過度用作具有極端氣候變化影響的「一切如常」的情景,導致了許多誤導性的研究和媒體報道。
美國能源部報告的另一個可取之處是,它向公眾提供了有關氣候科學的事實。也就是說,它批判了那些認為氣候變暖正在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只是援引基於過程的推理和簡單的熱力學論證所做出的斷言。由於氣候是數十年來天氣變化的統計屬性,因此從定義上來說,單一事件不可能歸因於氣候變化。
美聯社記者還詢問了氣候科學界人士,他們是否認為能源部的報告存在偏見。回答稱報告整體上是基於數據得出的,尤其對氣候變化預測的處理過程十分透明。
例如,作者詳細描述了精細尺度的過程參數化中的假設,可以清晰地揭示了氣候模型中顯著的主觀性和固有的不確定性。這些細節使得報告能夠精確地描述氣候模型的表現。報告指出,這些模型不僅對未來的預測存在差異,而且無法準確地再現近期的氣候狀況。如果我們要有效地利用這些模型來制定公共政策決策,就必須意識到這些工具的缺陷。
美國能源部報告沒有偏見的另一個跡象是其對自然、非人為強迫和變異等方面的考察。「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傾向於將氣候變化僅僅視為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直接結果。然而,美國能源部報告卻展現了對地球系統的全面理解,因為它涵蓋了太陽輻射對氣候的影響、人類活動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之前氣候記錄中的極端事件,以及大多數氣候模型無法準確描述與大西洋多年代際振蕩(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簡稱AMO)、太平洋年代際振蕩(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簡稱PDO)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相關的多年代際氣候振蕩。
對於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造成的損失呈上升趨勢,美國能源部報告準確評估稱,主要驅動因素是美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基礎設施的改善則令相關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該報告的另一個公正之處在於,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連IPCC都進行了評估。事實上,作者指出了碳社會成本概念的偏見,該概念未能考慮到,由於化石燃料容易獲得,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給消費者和社會帶來的私人邊際效益。公眾願意為各種燃料付費,這表明可靠、豐富的化石能源對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最後,與「氣候科學的主流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能源部的報告客觀評估了任何「氣候行動」的成本、效益和附帶影響,並考慮到美國對可靠且價格合理的能源的需求。全球碳循環的基本物理原理決定了,即使排放明天就停止,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顯著下降,從而減少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因此,作者據此得出結論:即使是地方採取激進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其效果也微乎其微,因此將美國單方面的減排稱為「應對氣候變化」,反映出對氣候問題的規模存在嚴重誤解。
長期以來,美國人民一直被灌輸一種不切實際的觀念:氣候變化是一場關乎生存的威脅,只有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才能解決。現在,賴特部長終於澄清了這一點,美國是時候支持公正客觀的氣候科學了。
作者簡介:Tim Gallaudet博士、美國海軍退役少將、海軍海洋學家,是總部位於南卡萊羅納州的非牟利組織「藍色力量」(Force Blue)董事會副主席,曾任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代理局長和副局長、商務部助理部長和代理副部長等職。#
原文:Finally, an Unbiased and Objective Climate Science Repor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