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銀行近日宣布退市,十年港股歷程就此劃下句點。外界分析,盛京的第一大股東是此前退市的恒大,信貸大量流向恒大,形同「資金輸血管道」,最終導致財務惡化並由瀋陽國資全面接盤。盛京銀行退市背後,折射出中國地方銀行普遍存在的房地產風險及政府干預下的治理困境。
「退市僅為續命 而非轉型」
盛京銀行26日公告,瀋陽市國資將以66.52億元人民幣全面收購其餘股份,並啟動退出香港股市程序。
盛京銀行近年財報數據持續下滑。2019年時,該行營收210.1億元,淨利潤達54.4億元,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然而自2020年以來,營收與淨利一路下滑。
2022年營收162億元,同比下降33.8%;2023年再跌至100.4億元;2024年更跌破百億元大關,僅85.8億元。同期淨利潤由2019年的54.4億元驟降至2024年的6.2億元,僅剩巔峰時期的約一成。
退市前盛京銀行港股股價長期低迷,停牌前收報約1.14港元,而其52周最低曾跌至0.55港元,遠低於發行價7.56港元。日均成交量僅佔已發行股份的0.0025%,流動性近乎凍結,幾乎喪失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
對於國資出手相救,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分析:「國資的出手雖能暫緩市場壓力,但本質上是一種續命方式,並非徹底轉型。盛京銀行在官僚體制中,劣幣驅逐良幣,市場化能力不足。」
《大紀元》時評專欄作家王赫則直言,盛京退市其實是「趕在被港交所強制摘牌前,選擇自行退市以保留體面」,並認為盛京的困境帶有普遍性:「大股東干預、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在中國銀行普遍存在。」
金融系統性風險源於中國房地產業危機
盛京銀行的前身是瀋陽市商業銀行,是東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城商行。2014年12月,盛京銀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如今退場,與中國整體銀行業面臨的壓力密不可分。
東北地區曾有「上市銀行F4」,除了盛京銀行,尚有錦州銀行、九台農商行與哈爾濱銀行。但近年來,除哈爾濱銀行仍在港股苦苦支撐外,其餘三家已相繼退市。
據美國財經媒體《Barron’s》報道,中國房地產相關貸款約佔銀行業總資產的40%。國際慣例下,健康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率應低於2%,超過5%則顯示出明顯壓力。
近年來,由恒大開始爆發的房地產危機,持續蔓延。中國房地產開發貸款的不良率在2025年預計攀升至6.4%。
這一風險已在東北提前顯現,多家中小銀行爆發存貸危機。2024年6月,有40家被併入「遼寧農村商業銀行」。《經濟學人》報道,這類機構銀行的設立目的就是專門處理未能符合監管要求的地方金融機構。
報道中說,中國因缺乏處理銀行破產的機制,中共監管機構推動地方財政整併問題銀行,以應對系統性風險擴散危機。同年,中共又建立了5家類似的機構以處理相同問題,預計未來還會更多。
路透於2023年底也曾指出,中共地方政府發行創紀錄規模的「專項債」,用於向困境中的中小銀行注資或購股,顯示政府在救援地方金融機構方面採取積極干預措施。
恒大2021年爆資金斷鏈 急售盛京銀行股份
此前被摘牌的中國恒大曾經是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受恒大事件影響,盛京銀行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021年9月底,恒大集團一筆離岸債券利息逾期未付,引起國際震驚,於是急售盛京銀行20%股份予瀋陽國資,套現約15億美元。
據英國《金融時報》當時援引一份監管文件中披露,盛京銀行要求恒大出售所得淨收益必須用於償還對其欠下的債務。這一安排引發國際債權人擔憂「是否構成優待處理」。
北京聯合資信評估公司也在報告中警告,該事件揭示盛京銀行過度向關聯方放貸,且已突破「監管限制」。
王赫形容,恒大利用是盛京大股東的身份「帶出大量資金流失,對盛京構成致命打擊」,這正是該銀行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恒大已於2020年底向政府提交信件,坦承其債務涉及全國128家銀行與121家非銀行機構。盛京銀行是其中曝險程度較高的金融機構之一。
王赫進一步指出,盛京銀行的退市,正是恒大包袱未解與內部經營問題的結果:「恒大負債2.4萬億元,僅銀行貸款部份就估算達七八千億元。與恒大有牽連的銀行,無一能全身而退。」
恒大2016–2018年非常規入股盛京銀行
盛京銀行與恒大的關係可追溯至2016年,後者曾長期控股並深度介入管理,直到2021年急售盛京股份給國資,並於2022年完全退出持股。
恒大曾於2016年和2018年兩度大手筆入股盛京,最高持股比例達36%。一家民營房地產企業能控制地方商業銀行的現象,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相當罕見,也因此引發了業界和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大紀元》2023年10月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引入恒大成為大股東的盛京銀行前董事長張玉坤被捕回國。同年10月16日,社交媒體X傳出「瀋陽盛京銀行女行長張玉坤貸款給恒大許加印2700多億,回扣驚人,被捕了」的消息。
與此同時,由瀋陽市委、市政府組建的瀋陽國有資本投資營運平台「盛京金控」,2023年兩次增持盛京銀行股份,成為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
時至今日,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發起現金要約,收購盛京銀行其餘全部已發行的港股及內資股。港股要約價為每股1.32港元,內資股要約價為每股1.20元人民幣,合計約66.52億元。
外界批評,在恒大持股期間,盛京銀行的信貸資產大規模流向恒大及其關聯方,形同成為恒大的「資金輸血管道」。
制度性政治干預與地方金融的困局
上述一連串事件反映出中國地方銀行治理受政治干預的制度困局。
黃大衛指出,恒大作為盛京第一大股東期間,信貸資產大規模流向恒大及關聯方,風險敞口超過1500億元。雖然國資接手讓恒大退出,但深層治理缺陷未能解決。他強調:「這是一場救火式的安排,並不是制度性改革。」
王赫則補充,恒大的巨額債務不可能處理乾淨,全國多家地方銀行都可能因此受牽連:「退市只是表象,真正的挑戰在於制度改革。」
路透社分析指出,盛京在恒大時期被批評形同資金輸血管道,在國資接手後,又高度依賴地方財政支持。
盛京案例也揭示出中小銀行缺乏市場化治理,董事會結構被地方權力左右,專業能力不足。
這些問題並非盛京獨有,而是中共制度性政商貪腐所致。2019年包商銀行因過度向肖建華的「明天系」旗下公司放貸而倒閉,最終被政府接管。
北京投行香頌資本(Chanson & Co)董事沈萌指出,一些被民營企業控股的中國銀行似乎被迫向大股東發放巨額貸款。對於資金需求龐大的中國企業,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商,持有商業銀行股份被視為一種「靈活」的融資方式。
他解釋,當市場寬鬆時,股東可利用銀行低成本貸款進行大規模擴張;一旦經營環境收緊,則可能動用銀行擴張信貸以自救。
專家們表示,盛京銀行退市不僅象徵其在資本市場時代的終結,更是中國銀行業高槓桿、政商勾連下的縮影。這一事件也讓外界再度聚焦恒大集團與盛京糾纏不清的「非常規入股」迷局。#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