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總統在阿拉斯加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許多人認為這次峰會不過是一場作秀。然而,在表象之下,正在醞釀著的是一場更深層次的戰略布局:一場旨在削弱中俄關係根基的戰略博弈。
如果說尼克遜在1972年訪問北京是試圖將中國從蘇聯陣營中分離出來,那麼這一屆美國政府則在嘗試一個反向的操作——悄然在莫斯科與北京之間製造裂痕。
但這一次,所使用的手段不再是緩和政策或意識形態外交,而是經濟脅迫、針對性施壓,以及在相互依賴關係方面的精細調整。
美國的目標非常明確:不是在國際社會的公開場合下重塑聯盟格局,而是要讓相互聯盟的代價以非公開的形式顯現出來。
「逆向基辛格主義」
自從這次峰會以來,一種模式已經逐漸浮現,其影響範圍涵蓋了印度、中國、歐盟和俄羅斯本身。這些「戰場」雖各不相同,但施加在每個地方的壓力都是協同的。這就是「逆向基辛格主義」,它雖然未被明確冠以「主義」之名,卻已在實踐中悄然推進。
對美國來說,印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在新德里將俄羅斯折扣原油的進口量增加到每天超過170萬桶後,美國對印度的出口商品徵收了25%的全面關稅。幾周後,與石油供應鏈相關類別的關稅更翻倍至50%。美國這種做法的效果可說是立竿見影:印度自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驟降67%。
華盛頓發出的訊息雖未明言,卻清晰無誤——持續支持俄羅斯,即使是通過商業渠道,也將帶來後果。印度煉油商隨後調整了策略,原油進口貨運雖未完全停止,但利潤空間大幅縮減了。印度最大的出口商,包括製藥和汽車供應商,都表達了擔憂。穆迪下調了對印度的經濟增長預測,理由是其出口面臨風險。儘管印度官員公開強調經濟韌性,但戰略上的不安已顯而易見。
中國與歐洲的回應
相比之下,中國吸收了這些被擠出的原油供應量。其對俄羅斯烏拉爾原油的購買量急劇攀升,使得莫斯科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兩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多地以人民幣和盧布結算,貨幣互換額度持續擴大。儘管中共官方矢口否認它和俄羅斯之間有軍工合作,但相關交易在「軍民兩用」貿易的掩蓋下仍在繼續進行。
然而,中方的這種回應並非沒有代價。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目前為30%,並且對半導體和精密零部件的出口管制也在收緊。北京通過限制稀土出口進行了報復,但這種策略雖然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則有孤立自身的風險。此外,中共在烏克蘭問題上被視為與莫斯科結盟,這也使得其與歐洲的關係複雜化。
歐洲政策制定者已開始注意到這一局勢。儘管他們的公開姿態依然謹慎,但布魯塞爾已穩步升級制裁。至少有45家俄羅斯金融機構被切斷了與SWIFT系統的聯繫。對俄羅斯原油設定價格上限,已顯著減少了莫斯科的每日收入。曾經作為規避手段的「影子油輪船隊」,如今也面臨制裁壓力。
與此同時,歐洲的安全態勢正在發生轉變。儘管尚未達到全面規模,但北約在東翼地區的部隊部署已標誌著,相比過去數十年的防禦態勢發生了重大轉變。這些調整並不意味著歐洲希望擴大衝突,而是反映出一種新的共識:威懾力如今必須分散化部署,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再集中於單一方向或聚焦單一方式。
對莫斯科而言,成本正在不斷增加。其經常帳戶(銀行活期帳戶)盈餘已急劇收窄。維持「影子船隊」的費用越來越高,保險與維修變得更難獲得。雖然克里姆林宮在公開場合依然強硬,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其領土主張,但幕後已顯露出尋求談判的跡象。
美國政府的目標並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烏克蘭勝利,而是戰略性遏制——建立一種限制俄羅斯影響力的平衡,無需擴張北約或直接對抗。
總結:一種新穎的戰略
這種邏輯微妙卻連貫:在俄羅斯夥伴關係上製造不安感;通過貿易與金融手段來限制俄羅斯的靈活性;同時向第三方傳遞訊號:靠近莫斯科就意味著和美國的摩擦加劇。這些並沒有靠公開形式的聲明或宣導知會各方,而是靠各國對成本—效益方程的再校準(對經濟利益得失、是否划算的計算)來達到。
這種做法並非冷戰的翻版。它沒有非此即彼的二元陣營邏輯,但這些策略與歷史上的相呼應。尼克遜當年押注於,意識形態的好奇心可以重塑全球格局。而本屆政府則押注於,依賴調整關係——以及對它的破壞——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通過這種方式,美國正在悄然重塑全球格局。不是通過建立新聯盟,而是通過戰略性地加重舊聯盟的負擔。#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原文:Fracturing the Axis: Trump’s Strategic Bet Against the China–Russia Partnership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