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中國大陸顛覆了中國合法政權——中華民國後,針對日軍侵華,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有三大驚人舉措:第一,一再感謝日軍侵華;第二,不要日本一分錢戰爭賠償;第三,優待、特赦日本戰犯。

據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介紹,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按1937年比價)。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躍博士的研究,1937年至1945年的8年間,日軍在中國製造了數萬宗殺害中國平民的血案,其中較大規模的殺人血案不下4000宗,遇難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

2014年7月3日,中共中央檔案館公布了日軍第117師團中將師團長鈴木啟久的親筆供詞:「只我個人的記憶,即殺害了5470名中國人民,燒燬中國人民的房屋18,229戶,其實際數字很(可)能還多。」(鈴木啟久僅被中共判刑20年,並提前兩年獲釋回國)

日軍侵華始於1931年九一八,持續長達14年,給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巨大。

為甚麼毛澤東卻一再感謝日軍侵華,不要日本一分錢賠償,優待、特赦日本戰犯?

現在,正值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共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九三大閱兵,中共宣傳機器正大張旗鼓地宣傳「中共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這個特殊歷史時刻,我們有必要對毛澤東對待侵華日軍的三大驚人之舉進行反思。

我認為,毛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日軍在關鍵時刻救了中共的命。

1931年11月7日,正當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三省、國難當頭之機,中共在蘇聯共產黨的操控下,在中華民國境內的江西瑞金,建起了一個「國中之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其直接目的就是顛覆合法政權——中華民國。

當時,中共不僅自己在中華民國境內搞「獨立」,還「煽動」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如蒙古人、回族人、藏族人、苗族人,黎族人、高麗人,搞「蒙獨」「回獨」「藏獨」「苗獨」「黎獨」「高麗獨」。一句話,把中華民國搞得四分五裂也在所不惜。

對此,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共發動了五次圍剿。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1934年10日,中共紅軍被迫撤出江西,開始所謂「長征」,實際上是大逃亡,從江西一直逃到陝北。

到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中共紅軍的總人數,用毛澤東的話說,僅剩兩萬多。

如果不是日軍侵華,中共肯定會被中華民國政府剿滅。

第二,日軍在戰場上幫了中共大幫。

曾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1989年出版的《廬山會議實錄》,記錄了毛批判中共元帥彭德懷抗日戰爭時打百團大戰的一段話。毛說:

「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

毛為甚麼這麼說?因為在毛看來,當時,中共最大的敵人,不是侵華日軍,而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統帥蔣介石。

「讓日本多佔地」意味著甚麼?意味著讓侵華日軍將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大大削弱。這是中共最樂見的。

「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是甚麼意思?就是在蔣、日互相消耗的過程中,「我」(中共)可以趁機擴大地盤與實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正是基於此,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的實際做法是:一分抗戰(做做樣子),十二分宣傳(抗日的高調唱得震天響),一百分發展(在這方面下足了最大的功夫),為抗日戰爭勝利後「奪取政權」做準備。

八年抗戰,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在正面戰場上,「一寸山河一寸血」,與侵華日軍浴血奮戰,打了許多大仗、硬仗、苦仗、血仗,損失非常大。

像太原會戰那樣的大會戰,中華民國政府共組織了22次(中日雙方投入10萬以上兵力)。另外,還組織了1117次大戰役(投入兵力數萬到十萬人);38,931次萬人以下的中小規模戰鬥。

國民黨軍隊傷亡341萬多人,共有206名國軍將領在抗戰中捐軀,4300多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68架戰機被擊落,海軍艦艇損失殆盡,75%的軍力在戰爭中被消耗。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蔣、日、我,三國誌」,「日」敗了;「蔣」受重創;「我」(中共)卻壯大了。

中共軍隊從2萬多人發展到約120萬人,民兵發展到260餘萬人;中共領導的「根據地」擴大到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回首往昔,毛對侵華日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

1964年7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與參加第二次亞洲經濟討論會的代表談話時,總結說:(日本侵華)「第一,它削弱了蔣介石;第二,我們發展了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軍隊……在八年抗戰中間,我們軍隊發展到了一百二十萬人。你看,日本不是幫了我們的大忙?」

第三,中共與日軍勾結幫了中共大忙。

共產國際駐延安特派員弗拉基米洛夫在《延安日記》中寫道:「我無意中看到一份新四軍總部的來電。這份總部的報告完全清楚地證實了:毛(澤東)等與日本派遣軍最高司令部之間,長期保持聯繫。」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抗日戰爭中,毛澤東一方面坐山觀虎鬥,讓日軍削弱國軍;另一方面主動勾結日軍。

當時,新四軍負責人饒漱石接到毛的指令後,把中共與日、汪商談反蔣合作的任務交給新四軍情報部長潘漢年。

潘漢年通過「五面間諜」(中共間諜、國民黨軍統間諜、國民黨中統間諜、汪偽間諜、日本間諜)袁殊,結識了日本在上海的情報機關頭目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安排潘漢年會見日本在華最高特務機關「梅機關」頭目影佐少將。當時,影佐是南京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的最高軍事顧問。影佐安排潘漢年見了汪精衛。

潘漢年在與日、汪商談中達成以下默契:(1)日軍與八路軍、新四軍互不攻擊;(2)中共部隊不再破壞鐵路;(3)中共可到日佔區採購戰略物資;(4)中共的人員、物資可順利通過汪偽管理的長江封鎖線。

以上合作辦法使日、汪與中共均獲極大好處:日軍不再受中共部隊抗擊和威脅,得以騰出大量兵力進攻蔣介石領導的抗日部隊,同時因平漢、粵漢等鐵路不再受中共部隊破壞,日本國內和在北韓、東北的兵力可順利經鐵路送往東南亞進攻盟軍,並把在東南亞掠奪的物資運回國內。

中共與日、汪達成妥協後,「中共解放區有一幅離奇古怪的景色,所有單位都與日軍後勤部隊做買賣,到處可買到日本貨。還有鴉片買賣,我在中共120師部的一座房屋內看到正在加工鴉片,送到市場上去。中共陝甘寧邊區是以生產鴉片為特色的,成百公頃土地種著罌粟。」

以上是弗拉基米洛夫在《延安日記》中記載的中共抗日時的一大奇景。他總結道:「毛破壞全國聯合抗日的政策,等於給日本增加了幾十個師團的實力。」

中共與日、汪達成妥協後,最大的收穫是,可以放手大膽地搶佔國民黨的敵後根據地和擴充中共軍隊,為日後顛覆中華民國奠定基礎。

據中共國防大學副校長侯樹棟講,八年抗戰期間,共軍打國軍3200次,消滅、打傷國軍14萬3000人。

第四,日軍助中共打內戰幫了中共忙。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天就打敗日本關東軍主力。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關東軍戰敗後,給中共兩大助力:一是蘇聯紅軍繳獲的關東軍大量武器彈藥,被送給中共,成為中共取得遼瀋戰役勝利的一大關鍵;二是一些日本關東軍官兵經改編後加入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極大地提高了共軍的作戰能力。

2006年第26期《鳳凰周刊》中的《我認識的四野日本老兵:萬餘日籍解放軍歷史解密》一文提到,周恩來1956年接見日本代表團時,對參加國共內戰中的日本人表示感謝,其中包括加入四野的日本人。

1948年10月中共東北局一份內部報告稱,截至1948年10月,在東北解放區被留用的日本人的人數為:「軍隊系統為10,000人(軍工部2000人、軍需部1000人、衛生部7000人);政府系統下13,600人(鐵路1600人、工業部連礦山3000人、政府及公營工廠3000人、私營工廠及自由生產者6000人)。共計23,000人。這一估計很不完全,實際人數約有30,000到35,000人。」

1948年9月28日,日本外務省調查局局長加藤松平在記者會上宣布:經過周密調查發現,至少有6萬名日本關東軍官兵直接為共軍在前線工作,有教授士兵開炮打槍的,有教授飛行技術的,有跟隨部隊做戰術指導的,也有駕駛坦克和國軍直接交戰的。

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的林彌一郎部,是關東軍的王牌,他們集體加入林彪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總計有飛行員20名、機械師24名、機械員72名,以及其它各類地面保障人員近200人。以這些日籍官兵為骨幹組成的「東北老航校」為中共空軍培養了第一批人才,共培養出飛行員160人。

結語

日軍侵華,使中共絕處逢生;日軍侵華,使中共的頭號敵人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大大削弱,中共趁機坐大;日本關東軍改編後加入中共軍隊,為中共在國共內戰中取勝提供了直接助力。這一切,都是毛澤東感謝日軍,不要日軍賠償,優待、特赦日本戰犯的直接原因。

毛澤東對待侵華日軍的三大驚人舉措的深層原因是甚麼呢?

概括地說,中共最在乎的是權力,即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回首中共歷史,中共為了權力可謂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用正常人類的思維無法想像。

限於篇幅,這裏不就此展開論述。如果讀者有興趣,建議看一看《大紀元》發表的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