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債息率再次下調, 回報吸引嗎?
2. 應申請幾手?
3. 發行額最多550億會分派幾多手?
4. 銀債為何撥入基建債券計劃?
5. 新賬目安排會否影響政府收入?
6. 基建回報會否影響銀債派息?
7. 相關安排是否打長者主意?
8. 未來銀債是否均用於基建開支?
9. 政府應否為基建債券釐定財務及回報準則?
10.向長者派錢同時,應否同時廣大市民派發消費券?
政府終於公布了新一批銀色債券的發行詳情。息率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其實比預期來得高,從去年的4厘稍為下調至3.85厘。這個標題是「十問銀債」,首先我先給出結論:以3.85厘的保底息率來看,我認為長者應該儘量申請。因為發行上限是550億,根據去年的分派結果,我認為以3.85厘的息率,考慮到今年的利率環境與去年有很大不同,我覺得政府願意提供的3.85厘息率是一個相對慷慨的做法。如果長者手上有閒錢,我的結論是應該儘量申請,這樣就能幫助自己增加回報。
接下來,我將逐一拆解這10條問題。首先前3個問題一起回答。雖然銀債息率去年首次下調由5厘降至4厘,而今年再次由4厘降至3.85厘,連續兩年下調,但現在的利率環境如前所述,聯儲局開始進入減息周期,我相信在9月的聯邦儲備局會議上很有機會進一步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同時,我們看到香港銀行同業拆息雖然最近有所回升,但相信只屬一個短期回升,以5、6月時一個月的拆息曾降至0.6厘,雖然現在回升至3.2厘,但能否保持在這個高位仍是個疑問。
目前坊間銀行提供的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期最高只有2.5厘,而大型銀行更普遍只有約2厘左右。對比政府發行外匯基金票據息率2.43厘,甚至美國一年期國債利率3.86厘,政府目前提供的銀色債券3.85厘的回報其實是相對吸引。
第二個問題是應該申請多少手。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有閒錢,長者應該儘量申請銀色債券。以去年的分派手數計算,2024年每人最多可分派24手,因為去年發行額維持在550億,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水準。如果每人分派到24手,按每手一萬元計算就是24萬元。3年後,投資者可以獲得超過27,700元的分紅,按回報計算是11.5%,這也是一個相對理想的回報。因此,在目前下行的環境中,政府願意提供3.85厘的保底息率應該是一項不錯的投資工具。
今年的銀債發行計劃與去年一樣,不再撥入外匯基金,而是撥入基建債券的發行計劃。根據政府的公布,這些基建債券發行的用途主要用於港口、機場、建築、土木工程、公路和新市鎮發展,這些投資項目很有可能集中在北部都會區。雖然資金會流入北部都會區,但長者朋友可以放心,基建項目的回報不會影響到銀債未來的收益,即便未來這些基建債券沒有收益或虧損,政府仍然會「包底」保證3.85厘的回報。因此,長者不需要擔心將資金提供政府的基建會增加風險。
再回到為何今年會向長者發放這項措施,去年除了發行銀色債券,政府在去年底也發行了一次基建零售債券,但認購反應不佳。去年年底的基建零售債券發行額為200億,但最終的認購規模只有178億,參與人數僅為12萬8千人。這是政府首次出現零售債券認購不足的情況,市場對此頗感震驚,因為有政府包底的基建零售債券居然未被市場接受,市民不願意將錢投入未來的基建項目,導致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
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的談話,今年政府除了發行550億的銀色債券外,不會再發行其它零售債券。這意味著去年200億的基建零售債券認購不足的問題今年不會發生,因為根本不會發行基建零售債券,這也可能反映出政府對上次基建零售債券的信心有所動搖,擔心再次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這也影響了政府在信貸市場的信心,因此外界如評級機構對特區政府的財政表現也會有所關注。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發行的銀色債券用作基建的項目是否需要訂立一些客觀的財務和匯報準則。根據政府的解釋,納入基建框架下的項目將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督導委員會負責評估和監察執行狀況,包括資金的分配和管理,並需經立法會審批。不過,這些準則仍缺乏客觀標準。與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已有立法訂立發債投資基建的年份必須超過50年,且由政府全資擁有。香港政府在這方面的透明度仍然不足,因為這些基建投資屬於長期性質,例如北部都會區何時能提供收益,恐怕政府自己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最後,我想說的是,政府向長者派發550億保證回報的3.85厘,這涉及公帑的利息開支已接近64億,這明顯是在向長者提供福利,我支持這一點。因為長者為香港建設了這麼多年,他們付出了這麼多,政府作出回饋是應該的。不過,目前的庫房收入似乎有所改善,印花稅收入半年已達400多億,最近發展商補地價也非常積極,預計今年的財政赤字會比預期的低。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對長者回饋之外,普通市民是否也應該分享經濟成果呢?不要忘記,目前的經濟狀況極為兩極化,許多小市民如果沒有參與股市或不是金融業,仍深受消費降級和零售困局的影響。失業率高達3.7%,有逾14萬人失業,而對於這些市民,政府目前沒有任何途徑提供援助。
香港不像外國的美國或英國有失業救濟,這對小市民來說非常困難。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考慮,像3年前一樣發放消費券呢?在23/24年度向所有市民發放的一萬消費券,政府花費了600多億,即便不發一萬,可以考慮發5,000元,這涉及的公帑也只有300多億,而發行的銀色債券也要花60多億。為何不一次性向小市民發放5,000元的消費券,使所有香港市民受益,而不僅僅是長者?其實,在香港有許多市民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再次呼籲政府,除了發行銀色債券,也應考慮在財政狀況改善的情況下,再次發放消費券,與市民分享經濟的成果。◇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