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歐洲領導人齊聚美國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這張集體照片迅速走紅。特朗普總統坐在辦公桌「堅毅桌」(Resolute desk)後面,兩側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政府首腦。這姿勢、這視角、這取景,似乎印證了一個熟悉的敘事:華盛頓引領,歐洲跟隨。
當然,真正的影響力平衡並非體現在圖像中。它存在於更隱蔽的機制中,這些潛藏於表面之下的系統在談判中越來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不為外界熟知的權力結構的核心,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機構,總部位於比利時的SWIFT系統。
在烏克蘭衝突的背景下,SWIFT(全稱為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已然成為決定性槓桿。儘管它常常被誤認為僅僅是一個訊息平台,然而在當今形勢之下,SWIFT已經成為了一種戰略工具,具備著篩查、凍結和排除資金的能力。在這場戰爭中,被排除在SWIFT之外,其經濟後果比任何單一戰場上的損失都要更為嚴重。
有一個案例可以清楚表明其中的利害關係:俄羅斯的俄羅斯農業銀行(Rosselkhozbank)。
俄羅斯農業銀行在俄羅斯農村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對於大多數金融圈外人士來說,它卻鮮為人知。該銀行為俄羅斯約15%的農業綜合企業提供融資,包括化肥出口和糧食運輸等。莫斯科一直將重新接入SWIFT系統作為延長黑海糧食交易的條件,此舉凸顯了即使是非軍事領域的經濟往來,獲得准入也至關重要。
然而,俄羅斯的訪問權限仍然被切斷。沒有了SWIFT,俄羅斯農業銀行無法可靠地處理跨境支付。雖然俄羅斯有SPFS(全稱為Financial Messaging System of the Bank of Russia,俄羅斯銀行金融訊息傳輸系統)系統作為一個替代方案,然而這個系統功能有限,而且被標記為「存在制裁風險」,甚至連莫斯科的一些更親密的合作夥伴都避之不及。中國和土耳其的金融機構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謹慎。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OFAC)的審查使,得參與SWIFT的成本不菲。實際上,在沒有SWIFT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出口必須設法找到應對充滿不確定性和延誤的變通方案。
華盛頓已釋放出靈活性訊號。自特朗普總統與俄羅斯總統普京8月中旬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峰會以來,白宮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制裁豁免方案:將嘗試性豁免與人道主義問題、資源貿易甚至停火路線圖的進展掛鈎。這種做法體現了一種更廣泛的戰略:將有選擇性的制裁豁免作為談判籌碼,而非退讓。
然而,歐洲對這種思路卻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早些時候,歐盟各國領導人在巴黎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重申了其立場:在俄羅斯全面撤出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之前,任何俄羅斯銀行都無法使用SWIFT系統。這項政策不僅僅是一種談判策略,更是一項基礎性政策。歐盟委員會重申了這個立場,稱俄羅斯撤軍是金融重新融合的「不可談判的先決條件」。
這種分歧意義重大。華盛頓視制裁為一種可變的工具,而布魯塞爾則將其視為一項原則。就SWIFT而言,布魯塞爾掌握著行政管理的關鍵。儘管受到美國的巨大影響,SWIFT仍在歐盟管轄下營運。關於會員資格、重新連接和合規性的決定由比利時而非華盛頓負責。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克里姆林宮認為俄羅斯農業銀行不僅僅是一家銀行,而是一個楔子。如果一個實體能夠基於人道主義理由重新加入,那麼其它實體的大門就會打開。例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俄羅斯儲蓄銀行(Sberbank)等。每一次新的重新加入都成為一個先例,每一次例外都可能削弱制裁壁壘。
不難看出這個戰略的輪廓。俄羅斯將糧食出口與銀行服務掛鈎。停火提議與交易路線掛鈎。莫斯科將金融連通性定位為人道主義必需品,試圖將營運需求轉化為談判籌碼。
然而,跨大西洋聯盟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是真實存在的。美國的特朗普政府擔心戰爭局勢無限升級,因此傾向於採取適度的靈活性以迫使對方作出讓步。而歐洲機構不太相信莫斯科發出的訊號,所以仍然堅持附加硬性條件。
這種分歧可能發展成不僅是口頭上的。歐盟所有成員國要求每六個月一致延長制裁一次。匈牙利在烏克蘭政策上已經是歐盟的一個異類,現在它繼續威脅要進行否決。一些歐洲國家擔心,如果美國加大對歐盟靈活性的壓力,歐盟內部的凝聚力可能會減弱。現在,一些低調的聲音警告,制裁的一致性並非理所當然——這是有條件的,也是有限的。
這就是悖論所在。美國指揮著北約部隊,主導著外交,並向烏克蘭提供了絕大部份的財政援助。然而歐洲——通過控制SWIFT的訪問權限——卻對俄羅斯重返經濟擁有更持久的影響力。
本質上,這是依靠基礎設施治國之道。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體系的力量。
正因如此,俄羅斯農業銀行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卻具有戰略意義。它考驗著制裁政策是否能夠持續,還是在政治和經濟壓力下開始瓦解。它衡量著跨大西洋聯盟的韌性是堅不可摧,還是有條件的。它也挑戰著歐洲對制裁的承諾是否與華盛頓推動達成協議的意願相符。
特朗普總統與歐洲領導人的合照可能會佔據全球各大報紙頭條新聞,然而決定戰爭結局的決定可能發生在數千英里之外的布魯塞爾,而不是華盛頓的會議室裏。
在這種無聲的分歧中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競爭:關於時間表、條款和手段等方面的競爭。
或許,歸根結底,這是關於控制權的競爭。最終會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坦維‧拉特納(Tanvi Ratna)是印度新興科技政策智庫Policy 4.0 的創始人。她曾在美國國會共和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任職,也曾參與制定印度莫迪總理的競選策略。讀者可以在X和Substack上關注她的作品。
原文:The Power Behind the Photo: Why SWIFT, Not Sanctions, May Shape the Ukraine Endgam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