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企生存艱難,為活下去各出「奇招」。日前有知名汽車博主透露,為吸引客戶下單和「哄領導開心」,新車發布時普遍存在訂單數據造假的亂象。消息引起業內人士共鳴,紛紛揭露行業黑幕。
國內車企普遍存在「小訂過萬」式的營銷造假
擁有三百多萬粉絲的知名汽車博主吳佩日前在微博發文指出,汽車行業普遍存在「小訂過萬」的數據造假行為,不少車企為了「哄領導開心」和「營造爆款假象」,在新車發布前就安排廣告公司炮製虛假訂單。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幾個月後就交付了、進入平銷期,藏都藏不住的。
所謂「小訂」,是指客戶有了購買某款汽車的意向,先預付數千元人民幣訂金,將來後悔了也可以退款。「小定」數據用於向市場和投資者展示產品受歡迎程度,但其中含有大量「水份」,轉化率不確定。
而「大定」則意味著消費者與車企簽訂了正式購車合同,啟動了車輛的生產和準備流程,支付較高且通常不可退的定金,並確定車輛的所有配置細節。
吳佩還表示,他的爆料並非針對特定品牌或企業,而是對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提出警示。
博主「小李車評李建紅」直言,幾年前,某國產新能源新車上市,宣稱上市72小時訂單破6萬輛,結果這款車上市一年之後,銷量也沒有突破6萬輛,在被戳破謊言後,就在網上到處刪稿了。
吳佩這則爆料揭開了中國汽車行業營銷黑幕的一角,引起了網絡輿論深入討論。
營銷數據造假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都市快報》援引業內人士的話披露,這種數據造假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廣告公司會提前好幾個月為汽車廠家設計「小訂過萬」的營銷方案。這些方案不僅包括做假的訂單數據,還得組織水軍在網上造勢,連跟用戶說的營銷話術都得提前編好。
汽車新媒體「差評」文章稱,一位不願具名的車企營銷負責人更是直言:「這是行業的潛規則,尤其是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新車型,根本賣不動,但又不能讓上層看出來。」
一位資深公關從業者就表示,他在幫車企做項目的時候,如果遇上發布會項目,就一定需要在發布會後下夠一定數量的訂單,否則就不能拿到全部的項目款項。
另一名供應商負責人也表示,說自家的企業也被主機廠綁定了所謂意向金的指標(本質上就是小訂)。
在新車官宣之後,光他一個人就下了23個意向金訂單。甚至於很多品牌的內部員工,都被要求在新車發布的時候用自己的錢「自願支持」一個訂單。
在風阻係數、碰撞測試、續航能耗、智駕能力都被玩壞了以後,訂單量也徹底變成車企們營銷的一環,失去本應具備的參考價值了。
中國車企營銷造假長期存在
從2023年開始,政府停止了對於新能源車企造車的補貼政策,很多車企為了降低成本,在補貼結束前儘可能多的把車子造出來、上牌,薅補貼的羊毛。
他們先用自己的員工或者供應商企業們的購車指標,把車子先過戶到他們的名下,假裝是已經賣出去的。再用更低的價格和一些優惠政策吸引用戶,等有真的消費者下單再配合過戶。
延續到現在,就成了很多車企都在用的刷量套路:零公里二手車。這種行為本質上,其實是把未來的銷量數字提前預支,用來給現在撐臉面了。
新能源車企為活下去被迫營銷造假
不過,營銷數據造假的背後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價格戰不斷,企業長期虧損,大批新能源車企被淘汰出局。
今年上半年,中國多家上市車企的財務報告顯示,虧損普遍加劇、業績持續下滑。其中,蔚來汽車和另外六家車企上半年合計虧損180億元,整個汽車產業的利潤率已降至近年來的低點。
據中國乘聯會數據,2024年1~5月,中國汽車市場降價規模已超過2023年全年的九成,新能源汽車已普遍處於虧損銷售狀態。另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3%,利潤率僅剩4.4%;2025年一季度汽車行業平均利潤率僅有3.9%,創十年新低。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技術疊代加速,補貼政策退出,以及供應鏈壓力等多重因素疊加,共同將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推向歷史低點。
結果,留存下來的車企則抱著活過今天再管明天的心態,零部件偷工減料、用手機晶片替代車規級晶片和營銷數據造假等亂象層出不窮。
根據《懂車帝》2025年3月的抽查報告,部份7萬元以下新能源車型為壓縮成本,取消氣囊、改用低成本控制器、甚至省略OTA升級功能。在使用初期難以察覺的品質問題,可能在中長期成為安全與可靠性的風險。#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