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逾一年8個月的斷續開庭,黎智英案終於完成結案陳詞階段,但未知何時判刑。一旦被判有罪,他將面臨最高無期徒刑的懲罰。《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今年7月推出中文版,啟發讀者對自由、勇氣與堅持的思考。

1960年在廣州街頭,12歲的黎智英在饑荒中掙扎求生。一天,他在廣九鐵路火車站為一位香港旅客搬行李,得到半塊吉百利朱古力。鋁箔包裝的甜美滋味讓他震驚,他問旅客:「這是甚麼?」對方答:「朱古力,來自香港。」黎智英驚嘆:「香港一定是天堂!」

當時正值大躍進,饑荒讓他只能吃烤田鼠果腹。這塊朱古力成為他對自由世界的第一印象,點燃了他逃離中國的決心。他花了一年說服母親,儘管她擔心這如同「登月」,最終同意讓他前往香港。這一刻,朱古力不僅是食物,更是希望的象徵,推動他走向未知的未來,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

1961年,12歲的黎智英抵達香港,姨媽帶他到福榮街的織奇手襪廠。黎智英在工廠找到一張包裝枱,累得倒頭就睡。清晨6點,他被煮飯的香氣喚醒,雖然只是簡單的白粥、腸粉和油條,卻讓他感受到自由的滋味。他回憶:「這不僅是食物,這裏充滿機會。」在工廠,他每月賺8塊錢,每天工作到深夜,卻從不抱怨。他相信自己是被選中的人,註定成就大事。這種樂觀與堅韌,讓他在貧困中看見希望,奠定了他日後成為億萬富翁的基礎。

在香港的工廠生活,黎智英意識到英文是成功的關鍵。他遇到一位退休工人,願意教他簡單英語,這成為他的啟蒙。他利用空餘時間讀字典,還收聽美國之音廣播提升聽力,閱讀英文報紙。這種自學精神不僅幫助他脫離工廠生活,還讓他在商業與媒體事業中與國際接軌。

1989年,北京天安門學生運動震撼了黎智英。他將佐丹奴的圓領衫印上學生領袖柴玲、王丹等人的肖像,公開呼籲中國領導層下台,捐出銷售所得,送帳篷等物資到北京,並資助離開中國的學生領袖。這是他從商人轉為民主捍衛者的轉捩點。他意識到經濟自由不足以改變中國,政治自由才是關鍵。儘管這讓他成為中共的眼中釘,他無畏風險,選擇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

1995年,黎智英創辦《蘋果日報》。創刊之初,他親自參與編輯,確保報紙反映自由與民主價值觀。儘管面臨廣告封殺與政治壓力,他從未退縮。《蘋果日報》改變了香港媒體生態,激發市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幫助香港人擺脫殖民地時期的「次等公民」心態。

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黎智英全程參與,在佔領區搭起帳篷,與年輕抗爭者並肩。他曾遭催淚彈攻擊,有人對他潑灑豬內臟,但他毫不畏懼。12月,警方清場時,他主動站出接受逮捕,展現無畏勇氣。為了保護壹傳媒,他辭去所有職務,但從未放棄對民主的承諾。

2020年,黎智英因《國安法》被捕,開始漫長的監禁生活。在赤柱監獄,他閱讀天主教哲學,繪畫耶穌與聖母像,保持心靈自由。他認為:「監獄無法羞辱你,只有自己能羞辱自己。」他幫助獄友,為他們安排工作,甚至為獄友女兒的婚禮準備禮物。

黎智英選擇留下,成為香港民主的火炬。其獄中生活證明,即使身陷囹圄,信念與勇氣能讓心靈自由,成為不滅的火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