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前內政部長裴佐洛(Michael Pezzullo)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習近平治下的中共,與上世紀三十年代崛起的納粹德國,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處」。他特別提到,中共九三閱兵並不是對歷史的紀念,而是一場赤裸裸的實力展示。這種場面與納粹德國當年紐倫堡黨代會的畫面驚人相似。

裴佐洛的觀察並非空穴來風。法西斯美學正是這種相似性的核心紐帶。

法西斯美學的特徵

所謂法西斯美學,並不是單純的藝術流派,而是一種帶有強烈政治意圖的美學模式。它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極致調動,塑造一種「群體崇拜」與「領袖中心」的氛圍。

這種美學最早可追溯到墨索里尼的一句名言:「所謂法西斯主義,首先是一種美。」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也曾說過:「政治就是現存的最高級的和最綜合的藝術。」在這一思維框架下,政治不再僅僅是治理,而是以藝術化的方式對大眾進行感官與情感的操控。

法西斯美學的典型特徵包括:

宏大敘事:恢宏的場景與規模,令觀者熱血沸騰。

個體消解:整齊劃一的方陣、統一的服飾,把人化為「物件」。

領袖神化:所有景觀都圍繞至高無上的領袖展開,製造個人崇拜。

美化服從與暴力:踢正步、武器方陣、軍裝勳章,把暴力與死亡包裝成美。

蘇珊·桑塔格在《迷人的法西斯》中一針見血的指出:法西斯美學的魅力在於它同時讚頌「自大狂與屈服」,它以群體狂熱的景象來遮蔽理性,令個體在無意識中獻身於權力。

納粹的樣板與中共模仿

1934年,德國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拍攝的《意志的勝利》被譽為「紀錄片的巔峰」。這部影片通過精湛的鏡頭語言,把原本冗長乏味的納粹黨代會演講轉化為震撼人心的集體景觀:工人揮舞鐵鍬,農民捧著豐收的果實,青年高呼口號,衝鋒隊與黨衛軍整齊列隊,希特拉作為元首居中出現,被烘托為民族的救世主。

而今,中共閱兵所傳遞的訊息與此如出一轍:恢宏的廣場、齊整的步伐、統一的服飾、密集的武器矩陣,以及領導人居高臨下的檢閱,都在宣示「我們正在復興,勿阻礙我們」。裴佐洛指出,中共的宣傳畫面與納粹宣傳片幾乎是鏡像般的相似,連踢正步都可以追溯到九十年前的德國。

警惕別落入中共的閱兵陷阱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早已警示: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就會失去獨立理性,轉而受情緒、煽動與狂熱驅使。法西斯美學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極致利用者。其蠱惑性和迷惑力在於,它將政治包裝成「藝術」,將權力偽裝成「美」,能讓人們在「壯麗」的群體景觀面前自覺矮化個體,主動放棄思考,換取虛假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在激情與淚水中不自覺地臣服。

剛剛落幕的中共閱兵絕非單純的軍事展示,而是納粹式法西斯美學的翻版。它所展現的群體美學,延續的正是納粹所開創的模式。因此,為避免落入這種精心營造的美學陷阱,當人們面對閱兵式上整齊劃一的方陣、浩浩蕩蕩的宏大場面時,應高度警惕這種「壯觀」的欺騙性,提醒自己:這種「壯觀」是否正是在消解個體價值?是否正在製造另一種納粹式的狂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