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0 日,美國保守派青年組織 Turning Point USA 聯合創辦人 Charlie Kirk 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年僅 31 歲。這宗震驚社會的事件,讓人不禁聯想起 1968 年民權領袖 馬丁路德金(MLK, Martin Luther King Jr.)在孟菲斯被暗殺的歷史。跨越半個世紀,兩宗暗殺發生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之中,卻同樣折射出美國政治的深度分化,以及暴力如何一次又一次侵蝕民主公共空間。
馬丁路德金:神學博士與非暴力先知
MLK是美國民權運動的靈魂人物。他生於 1929 年,自幼受浸信會傳統與家庭影響,立志投身牧職與社會改革。1948 年,他畢業於莫爾豪斯學院,1951 年於克羅澤神學院獲得神學學士(B.D.),隨後更於 1955 年完成波士頓大學 系統神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探討 Paul Tillich 與 Henry Nelson Wieman 對上帝概念的不同理解,展現了嚴謹的學術功力。
作為牧師,他把福音與社會改革結合,強調「非暴力」乃是真正的基督徒見證。從蒙哥馬利公車抵制運動,到華盛頓大遊行,他的講道和行動使數百萬美國人看見種族正義的希望。他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成為跨世代的自由象徵。
然而,正是因為他挑戰體制,觸動了白人至上主義與既得利益者,他多次入獄,並成為仇恨的目標。1968 年 4 月 4 日,他在孟菲斯 Lorraine 汽車旅館的陽台上中彈身亡,年僅 39 歲。這場暗殺隨即引發全國超過一百座城市的騷亂,暴露出美國在種族與政治裂痕上的脆弱。
Charlie Kirk:極端保守派的青年代言人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另一位年輕的政治人物倒下。Charlie Kirk 出生於 1993 年,僅用十多年便從一名草根保守派青年,發展成為全美矚目的活動家。他於 2012 年共同創辦 Turning Point USA,致力於在校園推廣小政府、自由市場與「美國優先」價值。Kirk 擅長操作媒體,經常在霍士新聞與社交平台上發聲,逐漸成為右翼青年運動的代表人物。
在宗派上,Kirk 自我認定為 基督徒,屬於福音派(Evangelical)陣營。他強調基督信仰與保守價值的結合,反對墮胎、支持傳統家庭,並將政治立場與宗教語言緊密連結。對支持者而言,他是直言無懼的年輕領袖;對批評者而言,他則象徵著美國右派日益激進化的聲音。
2025 年 9 月 10 日,Kirk 在猶他谷大學的演講原本是他推動「American Comeback Tour」的一部份,卻在校園槍聲中結束生命。他的死被形容為「政治暗殺」,再次觸動美國社會對分化與仇恨的恐懼。
分裂的兩個時代
把馬丁路德金與 Charlie Kirk 放在同一個比較框架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不對稱。King 是舉世皆知的民權領袖,其影響力跨越宗教、種族與國界;Kirk 雖然在美國保守派圈子舉足輕重,但其名聲遠不及 King。然而,這兩宗暗殺卻共同揭示了一個事實:在分化嚴重的美國,政治暴力不分左、右,皆可能成為壓制異議的手段。
1960 年代的美國,裂痕主要來自種族不平等與社會改革。非裔社群要求公民權,挑戰白人至上的制度。今天的美國,分化更多來自意識形態:保守派與自由派在移民、性別、種族、教育、甚至對「美國價值」的定義上,幾乎處於敵對狀態。若說馬丁路德金的對手是種族主義與制度性壓迫,那麼 Charlie Kirk 的存在則被不少左派視為「對多元社會的挑釁」。這種敵意,最終同樣演變成致命的暴力。
政治暴力的警示
美國歷史上從未缺少暗殺:JFK甘迺迪、馬丁路德金,乃至今日的 Kirk。每一次槍聲都讓人反思: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否足以承受極端對立?
今日的美國已進入一個資訊高度碎片化的時代。社交媒體放大仇恨言論,讓人們更容易將對手視為「威脅存在」,而非政治對手。當公共人物被妖魔化,暴力就更容易被某些人視為「正義行動」。這是民主最大的危機。
從MLK到 Charlie Kirk,跨越近60年的兩宗暗殺,映照出美國政治分化的不同層面:前者揭示了種族正義的爭鬥,後者則折射了意識形態的對立。兩人所代表的價值與影響力截然不同,但他們的死亡卻同樣提醒我們——當分化演變為暴力,民主的基礎將面臨動搖。美國是否已進入「嚴重的政治暴力時代」?這些跨時代的槍聲,正逐步削弱公民社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若沒有更深層的和解與對話,美國或將繼續在分裂與暴力的陰影中掙扎。◇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