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共在大閱兵車隊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車牌號碼「1945」。過去凡涉及敏感年份或數字,中共往往選擇封鎖或避談,如今卻反常地主動高調展示「1945」,背後究竟蘊含何種政治與歷史涵義?
對年輕一代而言,1945或許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年份;但對曾親身參與抗戰的長者來說,1945卻是值得傳頌與銘記的一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隨後的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上,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由當時的中國政府代表出席,完成了對日抗戰的最後一幕。
翌日的9月3日,舉國歡騰慶祝,並於翌年被正式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亦被稱為「軍人節」。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51年,中共才宣稱將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然而, 1949年10月1日中共才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時間線本身清晰可查,但如何被闡釋、如何被傳承,卻始終是另一場不曾停歇的角力。
三個「偽裝的繁榮」
偽裝的國防實力
根據Global Firepower資料,2025年全球軍事實力排名(見圖1)依序為:美國第1、俄羅斯第2、中共第3、印度第4、南韓第5,日本為第8,台灣則為第22。
在國防預算方面,美國達8,950億美元,中共為2,668.5億美元,俄羅斯為1,260億美元。換言之,美國的軍費規模約為中共的3.3倍,更是俄羅斯的7倍以上。在軍用飛機、戰鬥機及航空母艦數量上,美國依舊遠超中共,僅有海軍艦艇數量略低。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4年,中共國防支出年增率分別為6.6%、6.8%、7.1%、7.2%、7.2%,2025年則維持7.2%。然而,在經濟增速放緩、地方債務壓力沉重、青年失業率偏高的背景下,國防預算依然保持增長,反映出中共在內政困境中,依然堅持「以軍事鞏固政權」的優先邏輯,這種表象式的堅挺,本身就是一種「偽裝的繁榮」。
偽裝的軍事能力
中共藉閱兵向到訪元首展示其自認強大的國防實力,一系列新式武器接連亮相,如紅旗-29防空導彈系統、JL-1(驚雷)彈道導彈等,引發外界關注。但這些武器的實際效能究竟如何?是否真具實戰價值,還是僅止於形式華麗、徒具觀賞性的「繡花武器」呢?
現行美國與中共在國防實力上還是有差距。以轟炸機為例,美國B-2A是全球唯一的隱形轟炸機,而中共機型多為仿製前蘇聯時期的舊機,雖經改良,性能仍難與美方相比,猶如老爺車對比現代汽車,差距顯而易見。
再者,閱兵中所展示的新型武器,仍存在不少未經全面驗證的裝備:紅旗-29缺乏公開試射紀錄、「驚雷」導彈射程有限、鷹擊系列反艦導彈的性能資訊不明;部份遠程巡航導彈如長劍系列中的CJ-20、CJ-1000,雖已亮相但未有完整的試射公開資訊;無人武器裝備方面,比如「攻擊-11」無人機,自2009年啟動項目以來,至今仍停留在展示階段,並未進入大規模量產。類似無人車和無人船等還處於初步應用和示範階段。
即使閱兵場面華麗壯觀,但若將「宣傳展示」與「實際戰力」區分開來,不免讓人懷疑其中的「含金量」。
偽裝的勝利
而同樣的「偽裝」,也出現在對歷史勝利的敘事之中。在93閱兵的華麗場面之下,仍隱含不少問號。其中,中共黨魁所乘車輛出現「1945」的特殊號碼,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年份。
從歷史層面來看,1945年的抗戰勝利確實是一個全民族的共同記憶。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年在東京灣簽署投降書的,是「中國政府」的代表,而非今日的政權。換言之,1945年對於現今的體制而言,只是一個歷史節點,卻被重新包裝,成為閱兵敘事的一部份。
這種將歷史勝利重新詮釋、並賦予當下政治意義的做法,雖然能凝聚民眾情緒,但同時也讓「1945」這個年份,被套上了另一層「偽裝的繁榮」。
結語
台灣總統賴清德曾表示,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周年。80年前,陸軍上將徐永昌與其他同盟國代表簽署終戰文件,迎來和平。他提到,人民熱愛和平,紀念終戰不是為了展示武力,而是緬懷先烈、記取歷史教訓,堅守自由與民主的信念,並相信手中的裝備應用於保家衛國,而非侵略或擴張。
自1997年7月1日起,駐港部隊承擔香港防務管理,負責包括多處軍事設施在內的安全維護。然而,香港市民期望的,是一支真正守護自由與和平的力量,而非僅以武力展現威嚴。歷史與現實提醒我們,軍人的核心使命應是保護人民與家園的安全,而非讓軍裝身影成為壓力或恐懼的象徵。
正如1945年抗戰時期的先烈,用生命捍衛民族尊嚴,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軍人。@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