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中共住建部與民政部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各地試點建設包括社區食堂在內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所謂「一站式」服務。在政策的驅動下,社區食堂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2023年,新註冊的相關公司就超過1,700家,全國社區食堂總數逾6,700家。
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到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城市,甚至在吉林、河北等北部地區,各地方政府競相掀起大規模建設熱潮。例如,吉林省要求2025年前,每個街道至少要有1所老年食堂;河北省要求到2025年,達到每市建設不少於500家、全省不少於5,000家社區食堂的目標。
中共將社區食堂定位為重要民生工程,聲稱旨在解決老年人和低收入群體「吃飯難」問題,部份城市和地區甚至由政府掛牌成立社區食堂,由街道辦直接管理,採用「國營」模式。但因社區食堂建設「一窩蜂」上馬,帶有強烈行政動員與運動式特徵,輿論更多質疑其為「政績工程」。
然而,短短三年,社區食堂就迎來大規模關門潮。北京、西安、瀋陽、杭州、蘇州等地尤為明顯,普遍出現經營困難。例如,中部某省份老年食堂開九家虧六家,虧損面高達60%以上;蘇州雖建成2,059個助餐點,但只有913家實際進行營運,其中超過一半虧損。
曾被寄予厚望的「惠民工程」,為何迅速淪為「爛尾陷阱」?其興衰背後,暴露出怎樣的制度與社會危機?本文將從社區食堂所面臨的困境、深層結構性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展開分析,揭示這一現象不僅是餐飲項目的失敗,更是政策失靈、財政透支與社會信任崩塌的集中體現。
社區食堂面臨的經營困境
社區食堂面臨如今的經營困難並非偶然,一方面,忽視成本控制、缺乏競爭機制、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導致其難以持續營運;另一方面,中共企圖用非市場化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強調福利性卻破壞了市場公平,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價格機制失衡:公益與市場矛盾。
社區食堂以低價吸引老年人和低收入群體,菜品價格遠低於市場水平,以體現公益性。然而,房租、人工、食材、水電等剛性成本卻隨市場波動不斷上漲。再加上客源不足(如無錫服務中心覆蓋率僅1.22%),導致出現「價格倒掛」現象: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漲價因公益性質受到限制,容易引發居民不滿;不漲則長期虧損,陷入「漲價挨罵、不漲虧本」的兩難境地。這種價格機制的失衡,直接削弱社區食堂的可持續性。官方調研數據顯示,55%的社區食堂表示餐費價格難以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持續擴大。
第二、缺乏競爭與效率低下:受市場化餐飲擠壓。
社區食堂的服務與市場化餐飲高度重合,但其營運模式卻缺乏競爭力。依賴政府補貼的社區食堂,缺乏市場壓力,服務意識薄弱、菜品創新不足、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相比之下,外賣平台和私營餐館憑藉靈活口味、優質服務和舒適就餐環境,吸引了更廣泛的客群。
更關鍵的是,社區食堂在「最後一公里」服務上存在明顯缺失。許多食堂位於綜合體或街角,距離居民區二三十分鐘路程,行動不便的老人難以到達。送餐上門服務也因成本高企而難以持續,真正有需求的群體被忽視,導致客源進一步枯竭。
第三、目標客群錯位:補貼資源被「薅羊毛」。
老年人消費能力有限,難以支撐社區食堂長期的收支平衡,而非目標群體(如上班族和年輕人)的「薅羊毛」行為則進一步侵蝕了有限的資源。社區食堂本應服務老年人和低收入群體,但卻因低價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和年輕人,使得補貼沒能精準惠及目標群體,加劇了營運壓力。
此外,老年人飲食需求多樣,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低糖餐,吞嚥困難者需要軟食,但社區食堂菜品單一、口味寡淡(為迎合老人減油鹽或用預製菜),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蘇州助餐點調研顯示,老人實際到店率遠低於預期(平均到店率僅為20%~40%),部份老人認為「在家燒菜更划算」。
第四、信任危機:從「國家福利」到「割韭菜」。
社區食堂的信任危機是其倒閉潮出現的重要推手。一些食堂為回籠資金,推出增值卡優惠活動,如「充500元(人民幣,下同)送100元」,吸引老人將其視為「國家福利」而踴躍參與。結果沒過幾個月就因經營不善而捲款潛逃,導致老人預付資金血本無歸。例如,西安一位老人增值1,000元,僅消費20頓後食堂倒閉,一個月養老金化為泡影。
還有的社區食堂初期通過低價吸引顧客,然後悄然漲價甚至超過周邊私營小館,讓老人感到自己被「精心包裝的割韭菜行動」所欺騙。本盼省錢卻被「收割」,接連的失信事件使老人信心崩塌,消費意願大幅下降。這些事件引發了居民對社區食堂的普遍不信任,也讓其成為「割韭菜」的代名詞。
第五、盈利模式不可持續:補貼依賴的致命傷。
社區食堂高度依賴政府補貼,包括建設補貼、營運補貼和租金減免。一旦補貼減少或中斷,食堂便因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而陷入困境。當前社區食堂的四種營運模式(社區主導市場營運、街道減租第三方營運、愛心捐贈志願者模式、國營模式)均以補貼為核心,未能形成多元化收入來源。
以重慶於百家惠民食堂為例,2020年開業時以9元一餐的成本價營運,年虧損17萬元。補貼停止後,食堂無法維持,客源迅速流失。缺乏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使社區食堂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立足,更加速了其曇花一現的命運。
深層原因分析:制度與經濟的結構性危機
社區食堂的快速興起與大規模倒閉不僅是餐飲項目的失敗,更是中國制度與經濟運行深層結構性問題的投影。政策運動化、違反市場規律、財政透支和社會信任崩盤這些問題交織放大,導致社區食堂從「惠民樣板」淪為「爛尾陷阱」。以下從四個方面分析其深層原因:
第一、政策運動化:一窩蜂上馬的「政績工程」。
社區食堂的快速擴張是典型「運動式治理」。地方政府為完成政治任務,盲目追求數量,導致質量難以保證。這種現象並非孤例,2016年的共享單車熱潮最終淪為「共享墳場」;2017年的長租公寓爆煲,年輕人押金無歸;2020年的平價藥房因藥價虛高而關停。
這些「民生工程」無一例外以爛尾收場,共同點在於:一窩蜂上馬、靠補貼維持、違背市場規律,最終淪為政治作秀和財政窟窿。這種運動式推進的背後,是政策制定者對市場需求的忽視和對政績的過度追求。《2025年中國餐飲產業生態白皮書》數據顯示,社區食堂的密集開設擠壓了周邊小餐館的生存空間,引發就業問題,導致資源浪費嚴重。
第二、違反市場規律:「計劃經濟思維」延續。
社區食堂失敗的根源在於其並非市場自發行為,而是「拍腦袋決策」的政績工程。項目建設並非基於真實需求調研,而是為了應付上級任務。承包商多為臨時成立的小公司,缺乏競爭與監督。政策制定者試圖以「低價」對抗市場,卻違背了基本的經濟規律,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商業邏輯。
這種模式與中國近年來其它「舉國之力」工程如出一轍。房地產、雄安新區、晶片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等,均呈現「曇花一現-資金耗盡-爛尾收場」的惡性循環。社區食堂的興衰,反應出「計劃經濟思維」在政策制定中的延續:動輒以行政力量推動項目,卻缺乏市場邏輯,最終難逃失敗。
第三、財政透支:地方政府財政危機。
社區食堂的興起依賴地方政府大量補貼。然而,近年來中共地方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41.7萬億元,隱性債務可能突破60萬億元,相當於GDP50%以上。土地出讓收入從2021年的8.7萬億元銳減至2023年的6.68萬億元,財政收入縮水超兩成。
在財政危機下,地方政府被迫削減非剛性開支,教育、醫療預算被壓縮,公務員績效獎金停發,社區食堂自然就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品。地方政府財政透支使得社區食堂的「輸血」模式難以為繼,以瀋陽瑞蘭香社區食堂為例,2023年10月開業,僅一個月後就因補貼撤退和內部問題而關門。
第四、社會信任崩盤:從希望到失望的惡性循環。
中共宣稱建立社區食堂是為弱勢群體解決吃飯難題,但大規模倒閉和「增值跑路」事件卻徹底摧毀了居民的信任。老人群體本對政策性項目抱有期待,但接連的失信事件使其感到被欺騙,對本就處於弱勢的群體而言,這種心理衝擊造成的影響尤為深遠。
而年輕人則因多次目睹「惠民項目」爛尾,對政府承諾產生普遍懷疑,導致社會信任崩塌。這種信任危機不僅侷限於社區食堂,近年來,共享經濟、長租公寓等項目的接連失敗,均侵蝕了公眾對政策性項目的信心。長遠來看,這種冷漠與不信任將進一步加劇社會撕裂。
結語:
社區食堂的失敗絕非偶然,是中共政策式工程的必然結果。表面上,它打著「惠民工程」的旗號,實則是以財政補貼為驅動的政績產物,缺乏市場邏輯與可持續性。其快速倒塌不僅是一個項目的失敗,更是中國制度運行深層困境的縮影:政策運動化、違反市場規律、宏大敘事與現實割裂。
社區食堂的大規模關門潮,暴漏出財政危機、政策失靈與社會信任危機三重結構性矛盾。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再已無力支撐「運動式」的民生項目,而隨著中國老齡化加劇(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達3.8億),社會保障體系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