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寫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意思是說,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勞苦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遭受憂愁而作《離騷》。蒙受千古奇冤的岳飛,臨刑前呼曰:「天日昭昭!」(《宋史‧岳飛傳》)這兩位被後世所敬仰、紀念的民族英雄都認為,即使在人世間一時蒙冤,可天理總歸是公正的。

自古以來,聖賢的君主總是奉天承運,遵從天道。

《帝王紀》曰:「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帝堯在宮廷裏懸掛一面大鼓,臣民對政事有意見,可以擊鼓來進諫;舜在朝門前立木樁,讓臣民在上面寫下對朝政的批評,供君主採納。

到了唐代,宮門外正式設置「登聞鼓」,並由官署管理。《舊唐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冤抑不申者,得詣朝堂擊登聞鼓。」凡是有冤屈得不到申訴的人,可以到朝堂前去敲登聞鼓。這項制度在宋、元、明、清都有沿襲。

「包青天」鐵面無私

而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說。漢諺有云:「湛湛青天不可欺。」「青天」意即晴朗無雲的天空,比喻清官形容賢明廉潔,「青天大人」也成為秉持正義、彰顯天理的化身。提起青天大人,在民間人氣最旺的當屬開封府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勢,傳說包拯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皇親國戚犯法也照樣問罪。鍘駙馬案在民間廣泛流傳,彈劾郭槐案則記載於正史。

《宋史‧包拯傳》中,宋仁宗有一位養女,封號曹國長公主,不幸早年去世。她的乳母郭槐,因長期在皇宮侍奉公主而得勢,插手宮廷和婚嫁事務,收受賄賂。包拯上疏彈劾郭槐,仁宗不太高興,包拯說:「郭槐的罪,事關綱常法紀,不可不治罪。」 仁宗不得已,下詔拘捕治罪。結果郭槐畏罪上吊自殺了。

包拯生活簡樸,沒有多餘財物。有人送金子行賄,他把金子扔在地上,說:「怎麼能用這些錢玷污我的清白呢!」因為包拯一生清正廉潔、敢於執法、直言進諫,天下百姓皆稱他為「包青天」。

其實宋代有名的青天還有多人,寇準也是其中之一。

「寇青天」 被皇帝比為魏徵

寇準(961—1023年)是北宋初年著名宰相、清官,以剛正敢諫著稱,力主抗遼,在史書裏有很多記載。歷史上被稱為「寇青天」。

寇準年少時才智超群,通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他十九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後,從地方小官一步步做到宰相。他在大名府成安縣(今河北大名、成安一帶)任知縣時,治理地方,勤政愛民,就有「青天」之名。

據《宋人軼事彙編》載,寇準在審理案件時,態度嚴厲,不徇私情,哪怕是權貴之子犯法,也要依法懲處。百姓拍手稱快,說「此真青天也」。

《宋史》記載,寇準在殿中與皇帝意見不合,宋太宗大怒起身,寇準拽住皇帝的衣袖請他坐下,等寇準把事情說完才退朝。太宗因此讚歎:「得寇準,如唐文皇得魏徵。」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感應」,每遇到嚴重乾旱,都視為天象的警示。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大旱,太宗邀請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眾人都說是天數。寇準說,「《尚書‧洪範》講過,天與人的關係,就像聲與響、形與影一樣相互感應。大旱的症狀,大概是刑法運用不公正。」太宗聽了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不久,又召見寇準問他為甚麼這樣說?寇準請求召來二府大臣到場。二府指中書門下(負責文政)和樞密院(負責軍政),合稱「二府」。

太守召來二府,寇準才說,「前些時候,祖吉、王淮都違法受賄。小官祖吉受賄金額較小,便被處死;而王淮因為是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盜取主守財物上千萬,卻僅僅被杖責,還官復原職了。這不是不公平,又是甚麼呢?」

太宗詢問王沔,王沔只得頓首謝罪。於是太宗嚴厲斥責王沔,而認為寇準是可用之才,立即提拔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樞密院事。

到了宋真宗在位時,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入侵,包圍了瀛州,朝廷內外震動恐慌。寇準力主御駕親征,結果皇帝在澶淵打了勝仗,締結了「澶淵之盟」。此一戰役,使宋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寇準功不可沒。於是百姓編歌謠:「青天寇公,社稷再興。」

南宋法官造福百姓

宋慈則是南宋時期的一位司法官員,著有《洗冤集錄》,是世界最早的系統法醫學著作。

北宋真宗時(1002年)始設「提點刑獄公事」,簡稱「提刑」。宋慈被稱為大宋提刑官,專管司法監察和案件覆核。宋慈在《洗冤集錄序》中寫道,「我屢次擔任提刑按察之職,別的才能沒有,只有在案件檢驗上,總是一審再審,從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

「審理案件中最重刑罰是判處死刑,而死刑案件最關鍵的是初步情狀,而初步情狀的判定最依賴於檢驗。因為人命的生死、冤屈能否伸張,全都取決於此。」

宋慈認為,獄情之失(案件出錯),多半是由於一開始就有差錯;檢驗出現失誤,大多是因為缺乏經驗、歷練不夠。他甚至親自檢驗屍體,並寫就《洗冤集錄》。希望同僚都能夠為民洗冤昭雪、造福百姓,就與醫師起死回生同樣有功。

縱觀歷史,有德行的人都是順天意而行。「天理昭昭不可誣」,從登聞鼓、《洗冤集錄》到史上留名的青天大人,彰顯了古人敬畏神明,以及秉持正義、主持公道、平反冤情的可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