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國著名政治活動家、知名全國性非牟利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993-2025)遇刺身亡。這是近60年來美國政治人物中被暗殺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案例。法律學者和其他人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這標誌著美國政治的一個轉折點。美國領導人和民眾對這一事件的反應,將決定在美國出現的政治暴力的浪潮會繼續高漲,還是逐漸消退。
查理·柯克年僅31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9月10日,他在猶他州一所大學發表演講時,頸部遭遇槍擊不幸身亡。9月11日,槍手身份不明,仍然在逃;警方拘留了兩人,但在訊問後均被釋放。9月12日,兇手被猶他州警方逮捕。
對於這一次的刺殺事件,研究政治五十多年的佛羅里達州政治學者蘇珊·麥克馬納斯(Susan MacManus)表示,柯克的遇害可能會引發美國社會的重大變化。
「然而,這是否會成為一種催化劑,讓兩黨走到一起,對現狀說 『夠了』?」她問道。「還是會成為另外一種催化劑,進一步加深這個國家的兩極分化?」
她擔心,結果可能是後者,因為「目前,在我們的政治當中,最缺少的兩個詞就是『文明』(Civility)和『妥協』(Compromise)」。
麥克馬納斯告訴《大紀元時報》,她看到了另一個因素導致了這一次的悲劇:美國人正沉浸在暴力文化之中,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新聞報道,還有那些「只要』殺人』就能贏」的電子遊戲,到處都充斥著暴力因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柯克被子彈擊中倒地時,他正在回答一位與會者提出的關於跨性別嫌疑人實施大規模槍擊的問題。這個微妙的時機是否具有隱含的意義,以及槍手到底處於何種動機,目前仍不得而知。此外,柯克今年早些時候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一些研究顯示美國存在對「暗殺文化」(Assassination Culture)的美化現象,對此他感到擔憂。
包括猶他州州長斯賓塞·考克斯(Spencer Cox)在內的許多公眾人物都將柯克的遇害稱為「政治暗殺」(Political Assassination)。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槍擊事件發生數小時後發表公開講話時表示,柯克是全國知名保守派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的創始人,他影響了數百萬年輕人。特朗普總統呼籲結束政治暴力,並誓言他的政府將剷除「所有促成這宗暴行和其它政治暴力的人」。
作為2024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特朗普本人也曾經是發生在賓夕凡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的兩宗暗殺未遂事件的目標人物。
2024年12月,全球營業額第二大的健康保險巨頭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 Healthcare)行政總裁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紐約市曼哈頓的希爾頓酒店入口外遭槍擊身亡。除此之外,近年來美國還發生了若干備受矚目的校園大規模槍擊事件。諸如此類的暗殺事件震動了美國人的心靈,影響了全國範圍內的政治話語。
今年4月,一名縱火犯襲擊了賓夕凡尼亞州民主黨州長官邸。6月,一名槍手槍殺了兩名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議員及其配偶。
麥克馬納斯還提到,8月22日一名烏克蘭年輕女子在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Charlotte)火車上被人持刀襲擊致死,這個事件被影片拍了下來,瞬間引發了美國民眾非常強烈的憤怒。

近年來,許多其它暴力事件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
當被問及柯克遇刺事件發生的背景時,賓夕凡尼亞州甘農大學(Gannon University)美國政治史教授傑夫·布拉德沃斯(Jeff Bloodworth)對《大紀元時報》表示,美國經歷了「許多、許多的政治暴力時刻」,數量遠遠超過「我們的西方盟友」。
他稱柯克的遇害是「一本沒人願意讀的『書』中又一個悲傷的篇章」。
審視當前形勢,他表示:「當你不得不說『嗯,現在不像1968年那麼糟糕,對吧?』時,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1968年,正是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兼總統候選人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和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雙雙遇刺身亡的那一年。此前,民主黨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甘迺迪參議員的弟弟)於1963年遇刺身亡。
在此後的幾十年裏,針對其它著名政治人物的暴力事件還有很多,如2017年眾議院共和黨黨鞭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遭槍擊,傷勢嚴重,幸好最終經過搶救脫離危險;1981年共和黨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遭槍擊,但所幸並未致命;2011年,針對時任聯邦眾議員加布里埃爾·吉福茲(Gabby Giffords,民主黨/亞利桑那州)的襲擊,造成6人死亡,13人受傷,吉福茲本人情況危殆。
布拉德沃斯和麥克馬納斯在接受《大紀元時報》記者採訪時都表示,許多對政治略知一二的人直到柯克遇刺身亡之前,完全不是道他是誰。但他們也一致認為,柯克對美國政壇的巨大影響是他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
「他是一位重要人物。你甚至可以說,在某些圈子裏,他是一位搖滾明星般的政治偶像。」布拉德沃斯說。
兩位政治學者都表示,他們擔心柯克遇刺事件可能會對美國政治產生影響。
麥克馬納斯表示,許多2026年中期選舉的潛在候選人可能不願意冒險,成為暴力事件攻擊目標。

布拉德沃斯則表示,政治暴力似乎是美國社會更深層次弊病的症狀。
「我們的政治是一個晴雨表,這場暴力事件也是一個晴雨表,它正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他說,「我認為,它不僅僅表明了我們在政治上存在的分歧有多麼嚴重。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更深層次的渴望。」
他說,儘管通過互聯網,人們有很多方式可以互相「聯繫」,但是人們卻感覺「更加疏離」和悲傷。 他補充,社交媒體不能替代「現實生活」。
布拉德沃斯和麥克馬納斯都表示,柯克遇害是一場人間悲劇,他年輕的妻子成了寡婦,兩個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親。如果人們能夠退一步,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這場悲劇應該能夠彌合任何的政治分歧。
麥克馬納斯表示,美國人民期待這個國家的政治領袖能夠定下基調。人們需要「看到國會團結一致,兩黨領袖都明確表示『這些是我們要做的事,這些是我們不做的事情』,並且言出必行。」她說,「但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還是老問題,我們聽到的是:『只管照我說的去做,別學我怎麼做。』」
現場直擊
當時在柯克遇害現場參加活動的與會者表示,這一事件將如何影響普通民眾和整個社會,他們感到十分擔憂。
45歲的傑里米·金(Jeremy King)和他46歲的妻子艾米·金(Amy King)告訴《大紀元時報》,因為他們就住在柯克演講地點附近,所以當時去了現場參加活動。
傑里米告訴《大紀元時報》,他聽到了「類似鞭炮的聲音」。他說,直到看到柯克倒在椅子上,他才確定槍聲是真的。
這位現場目擊者說,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站在妻子身旁,試圖弄清楚這是否是一起大規模槍擊事件,以及他們是否應該尋找掩護或逃跑。傑里米說,後來他們決定平靜地離開現場,因為他們意識到:「查理是槍擊的目標。不會再有槍聲了。」
「所以我們就沿著查理被抬出去的方向離開了現場。」傑里米說,他當時拿出手機錄像,因為他確信這一刻需要被記錄下來:「現場安保人員把他(柯克)護送出去的時候,我感覺整個事件意義巨大。」
一些廣為流傳的影片是傑里米·金拍攝的。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柯克被他的安保團隊護送抬進一輛SUV,隨後被送往醫院,並被宣布死亡。

這對夫婦對於將來是否會參加類似的活動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艾米·金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政治活動,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她說她「其實對政治沒甚麼興趣」,只是因為活動離家較近才去的。她告訴《大紀元時報》,她「只是對他講的一些話很感興趣」。
而傑里米·金則主動表示,參加了這次活動之後,他的想法「和艾米截然相反」,並表示他希望繼續「積極參與」這類活動。
他說,「絕對會參加」未來的政治活動。
「我認為我們需要在篩查和安保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但是我們無法再像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初那樣,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得很好。不幸的是,我認為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下去。」他說。
當艾米·金談到柯克的孩子們將會在沒有父親的陪伴下長大,並且知道父親的死如此被公眾所熟知時,她的聲音顫抖了。她說:「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一想到查理也是一位父親……我的心與他的家人同在。」
她還談到了這位知名保守派活動家的孩子們會經歷怎樣的「震盪」,即使他們長大一點後,看到提及這一刺殺事件或相關錄像時,也會感到震驚。「這件事會出現在新聞裏,或者隨著他們長大,隨時都會出現。長大之後,在電視直播中看到自己的父親現場被槍殺,對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艾米說,她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體會到,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如果你不同意,就不同意好了。但是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分歧的辦法」。
瑞安·摩根(Ryan Morgan)對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原文:Charlie Kirk Assassination Stirs Fears of Rising Political Violen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