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聲稱打擊濫用輸入外勞措施,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19日)重申堅守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原則,亦會就輸入侍應生與初級廚師推出針對性措施,確保有序輸入補充勞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則表示,當局要求僱主招聘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將本地招聘時間由4個星期延長至6個星期,其間僱主須每星期參加勞工處招聘會一次。

今日下午,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一同出席《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

陳國基稱,人才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香港在2025年的世界人才排名中升至全球第四,亞洲第一。截至今年8月,各人才計劃吸引了23萬不同界別人士到港,40歲以下佔七成,對香港人口結構有正面影響。「高才通」計劃續簽率達55%,陳認為反映人才落地生根,「高才」每年為香港帶來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港GDP的1.2%。

孫玉菡指,目前約有3.2萬名通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來港工作的外籍勞工,其中一半在餐飲業,而餐飲業中有一半是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兩個職位的申請數量、獲批數量及實際到崗人數均為所有職位之冠,所以有必要採取更嚴格的要求。而該計劃涵蓋上百種職業,其中許多職位均面臨人手短缺,例如洗碗工、洗衣工、農場工人、漁場工人及倉庫管理員等。

孫提到,《施政報告》要求僱主在招聘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將本地招聘期限從4個星期延長至6個星期,期間僱主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辦的招聘活動;另外,將實施更嚴格的人員比例規定,從以僱主聘用的所有職位為計算基礎,改為以申請的職位為計算基準,即聘請一名外籍初級廚師,必須配備兩名本地初級廚師,這項規定同樣適用於即將續約的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外籍勞工申請。

蔡若蓮:大學配套許可才收非本地生

關於8間資助大專院校非本地生限額放寬至50%,蔡若蓮聲稱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因為現時每年1.5萬個本地生的資助學額維持不變,本地同學入讀資助課程的學額不會減少;各間大學會以謹慎負責態度,在配套條件許可及確保教育質素情況下,以超額形式取錄非本地學生,並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的學費,確保公帑運用得宜。

有記者問及為何要求教師定期註冊的認證制度只出現在《施政報告》附篇時,蔡若蓮回應稱「最緊要是把個訊息帶出來」,陳國基則表示附篇也是《施政報告》的一部份。

蔡表示,全球大多數高級職業均要求持有執業證書,2022年當局發布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明確列出哪些違規行為會導致被「釘牌」;若教師長期未更新相關知識或技能,對學生而言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但她同時肯定現任教師的專業水準,認為對現職教師的影響很小。至於續牌的頻率,她表示將與業界商議後再作決定。

另外,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的大學城籌劃及建造組,由陳國基擔任組長。他表示將參考其他大學城的做法,迅速展開相關工作;政府已預留90公頃的土地,以產業導向、國際樞紐,配合國策、按部就班為原則逐步推動項目;首批位於洪水橋的大學城用地將於2026年底完成土地平整,大學城將打破傳統模式,促進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為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擴容增量。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