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圍繞TikTok的拉鋸戰,在周二(16日)迎來重大進展。特朗普總統表示,就TikTok繼續在美國營運已有協議,周五(19日)將與習近平通話確認一切。

受訪學者認為,這背後從美國財團接管、數據主權和演算法之爭,到中共「網絡主權」遭反噬,凸顯美中意識形態對抗,而中共數碼極權實際是結構性脆弱。

美中就TikTok達協議 最終需川習通話敲定

這宗被稱為「架構協議」(Framework Deal)的TikTok交易草案,是美中於9月14、15日在西班牙馬德里進行的第四輪貿易談判成果。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會後透露,協議旨在「轉成美國控制的所有權」。

特朗普周二說:「我們就TikTok達成了一項協議……我們有一批非常大的公司想要收購它。」但他沒有透露交易細節。

《華爾街日報》披露,美中協議草案指由甲骨文(Oracle)、銀湖資本(Silver Lake)及安德松‧霍洛維茲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組成新實體,接管TikTok在美國的業務。加上其他美國投資者組成的聯盟計劃合計持有約80%股份,而中國投資者持股不得超過20%,以符合202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TikTok剝離法》。

《TikTok剝離法》要求,如果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未達成出售TikTok美國業務要求,蘋果、Google等企業則會被要求在應用程式商店下架TikTok。這意味TikTok「不賣就禁」。

華日引述消息說,協議規劃美國用戶資料將全部轉移至甲骨文位於德州的伺服器處理,並以授權技術建立專屬的美國版演算法,董事會則完全由美方主導,且至少納入一名特朗普政府指派的代表。

特朗普周二簽署行政命令,將《剝離法》的執行期限延後至12月16日,這也是原定今年1月生效禁令的第四次延期。

目前,協議仍需特朗普與中共黨魁習近平兩人於周五(19日)通話後確認,並等待美國國會及監管機關對算法控制權與數據治理機制的最終審查。

白宮高級官員聲明:「除非由本屆政府正式宣布,任何有關TikTok框架的細節都純屬臆測。」顯示官方對最終細節仍謹慎保留。

演算法之爭 專家析其戰略意義:美中意識形態對抗

路透社報道,在美中就TikTok達成最終協議前,有四方面問題有待解決。第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TikTok演算法。又據華日消息,所謂美國版演算法如何建立?

此前雙方的談判中,北京曾強烈反對出口TikTok的推薦演算法。該演算法被視為字節跳動最有價值的資產,也是TikTok在全球流行的關鍵因素。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闡述了「演算法控制」的深層意涵。

「TikTok脫離中國之後,它背後的這些『語法』還有計算方式會改變。」葉耀元強調,所謂「語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計算方式,更涉及內容推薦的政治傾向,決定用戶「看到甚麼內容、以甚麼順序、如何被引導思考」。他以「語法」一詞解釋演算法的邏輯。

葉耀元指出,中國式社交媒體的操作模式包含多層策略,從刻意推送能激化社會矛盾的內容、滲透傳遞非民主價值觀,到意識形態宣傳,如以娛樂化方式包裝共產主義思想;甚至是認知操縱,影響用戶對現實的認知與判斷標準。

相對的,他認為,美國的戰略計算中看重商業與安全的平衡。「美方既要保護既得利益,包括龐大用戶基數和廣告收入,又承認TikTok演算法的商業價值與用戶黏性,同時透過收購來實現策略目標。」

他還補充,中國數碼平台在全球擴張日益明顯。美國對中國數碼平台「預設不良意圖」,施行零容忍政策,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預防,並將商業競爭上升到「意識形態對抗」層面。

葉耀元總結,TikTok事件「測試了北京對海外數碼資產的實際控制能力」,也暴露出中美實力對比的真實狀況,顯示「經濟相互依存並不能消除權力不對稱,美國在關鍵時刻仍具有強制力」。

美國圍堵 學者:中共網絡政策面臨兩難

除了如何解決TikTok的算法問題,雙方協議仍有一些尚不清楚。路透社說,如TikTok交易完成後,字節跳動是否會完全從TikTok美國公司剝離?北京是否保留所有權?這個交易是否需要美國國會批准?此外,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剝離後誰將控制TikTok?

特朗普周四(18日)透露,新版TikTok將全部由美國投資者和「熱愛美國的公司」持有。

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科頓(Tom Cotton)在4月曾表示,想要收購TikTok的美國投資者,必須切斷與中國的所有聯繫。

對於TikTok的遭遇,台灣國防研究院網絡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副研究員、網絡安璿專家謝沛學向《大紀元》表示,這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數碼平台的多維度打擊策略。「美國使用國家安全法案,以數據安全、國家安全風險為由,採用『不賣就禁』的最後通牒模式。」

至於像電商SHEIN(希音)與Temu平台,「美國是透過貿易法規進行限制,如以關稅、貿易漏洞等經濟手段打擊。」謝說。

謝沛學分析,這意味著美國早已從過去的被動防禦,轉為以消費者權益、不公平競爭為理由,「主動制定圍堵政策,預防性打擊」。

謝沛學進一步表示,目前中共的網絡政策面臨兩難,若採取全球一體化路線,則需要企業具備自主性,提高透明度與接受國際監督,遵守普世治理標準,才能獲得全球市場信任。

然而,如果中共仍堅持對數據與內容的絕對控制,維持現有的國家—企業關係模式,結果可能是被西方主流市場排除。

中共「網絡主權」遭反噬 全球數字秩序重塑

美中在馬德里談判後,中共國家互聯網訊息辦公室副主任王京濤在記者會上表示,雙方已就美國用戶數據與內容安全的業務委託營運、演算法及知識產權授權等問題達成基本共識。

王京濤也曾多次提到「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官媒《人民日報》17日刊文則強調「共贏」,並批評美方「單邊霸凌」,顯示北京在保留面子與實際讓步之間的尷尬陳述。

謝沛學特別點出中共的「網絡主權」論述給其帶來的「反噬效應」。中共長期以「網絡主權」作為建立防火長城的理論依據,對內強化嚴格管控、對外宣傳國家有權管理數字疆域。

但當美國以「保護國家利益」為由限制TikTok時,「美國可輕易反駁:『我是在行使主權國家的權利』。這正是北京一直倡導的網絡主權概念,形成『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尷尬局面。」因此,中共的抗議在國際上顯得「蒼白無力」。

謝沛學也舉例說明了全球效應與全球數字秩序重塑。

歐盟三大核心機構——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已一致禁止員工在公務設備使用TikTok;五眼聯盟成員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英國則分別實施政府設備禁令。印度早在2020年便全面禁用TikTok,台灣更明確定位TikTok為「中國認知作戰工具」,禁止公部門設備和設施使用。

他分析,曾經被視為全球化與無邊界象徵的網絡,如今正走向「深度破碎的數字鐵幕時代」,形成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陣營與以中國(中共)為首的威權數字生態。

謝沛學表示,這種分化不僅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也對中國科技創新帶來深遠影響,包括失去美國市場與資金、國際人才流動受阻,以及在關鍵技術領域保持創新動能的挑戰。#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