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現為「湖畔創研中心」)近期再度招收企業家學員。與此同時,馬雲頻頻現身阿里巴巴園區,對人工智能與本地生活等業務提出追問,外界因此關注其「回歸」。
學者認為,馬雲目前的角色更接近戰略顧問;阿里員工則表示感受到久違的壓力與期待。分析人士指出,這一介入不僅是企業內部調整的訊號,也折射出在競爭加劇與經濟走弱背景下,中共對民企政策的再調整。
2025年9月,「湖畔創研中心」發布最新招生簡章,宣布在沉寂四年後重啟,並計劃於2026年3月正式開學。
據鳳凰網科技、搜狐科技等媒體報道,簡章顯示,申請者須為企業「1號位(即企業一把手)」,公司成立滿3年、團隊規模不少於30人、年營收3,000萬元以上且連續3年納稅,同時在價值觀與使命願景上與湖畔理念相契合;招生理念延續「向實踐學習」「人事雙修」的傳統。
浙江一位長期關注企業教育的學者沈先生9月24日告訴記者,湖畔大學重新招生,說明中共當局無力挽救日益衰落的經濟,希望馬雲介入阿里的發展,此次招生也許是馬雲「回歸」的條件之一。他說:「這份招生標準延續了過去的精英化色彩,湖畔並不面向普通創業者,而是強調篩選具備一定體量與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這也契合馬雲當年創校的初衷。」
在沈先生看來,這樣的招生方式不僅是培養人才,更是透過資源聚合重建企業家共同體:「這正是當局想挽救經濟所需要的資源,要馬雲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湖畔創立於2015年,據公開資料,由馬雲、馮侖、郭廣昌、史玉柱等多位企業家與學者任校董,目標是打造中國企業家的「黃埔軍校」,並曾提出「做300年」的願景。當時門檻極高——包括三輪面試、由馬雲把關、學費28萬元。2015年至2019年共招收5期、二百餘人,而報名人數逾1.17萬人,錄取率約2%。
沈先生說:「馬雲等企業家當初提出做300年的願望,但沒想到幾年就被叫停,馬雲也被『清退』。這次馬雲回來,說明他們的草台班子找不到能取代馬雲的企業家。」
中共教育部等八個部門於2021年發布的《關於規範「大學」「學院」名稱登記使用的意見》,民間機構不得隨意使用「大學/學院」字樣,湖畔遂更名並暫停招生。其時,馬雲及多位企業家參與帶來的明星效應,加上「企業家抱團」的輿論爭議,此前螞蟻集團IPO被叫停等因素疊加,最終使湖畔進入「靜默期」。
有學者認為,如今湖畔大學的重啟,被解讀為平台經濟整頓階段性告一段落、民營經濟再受重視的訊號。北京清華大學學者劉女士日前對記者表示,企業家是稀缺的創新動能,即資源整合者、風險承擔者、創新引領者與時代推動者;在符合政策導向並創造社會價值的前提下,湖畔的回歸具有現實意義。
關注企業教育的貴州學者周強(化名)則強調,湖畔大學的招生標準延續了過去的精英化色彩,並不面向普通創業者,而是篩選具備一定體量與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他指出,中共當局最擔心的是企業家抱團:「有人擔心馬雲在『以老師自居』的授課中,拉攏和培養自己的圈子與勢力;在共產黨制度下,企業家抱團形成勢力的後果,可能影響甚至左右當局力量。」
不過,近期跡象表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據彭博社及多家媒體報道,馬雲近幾個月頻繁出現在阿里巴巴園區,特別關注人工智能和本地生活服務業務。一名阿里巴巴老員工告訴記者:「他會直接問,AI的研發到哪一步了?補貼策略是否能真正撬動市場?大家感覺像是又回到了創業初期。但是,公司並沒有宣布馬雲回來,但管理層都聽他的。」該員工並表示,這是其個人感受;公司未就此對外回應。
這名員工表示,馬雲的露面讓不少同事感到壓力與期待:「我們把馬雲當作某種精神領袖的回歸。」
觀察顯示,阿里巴巴正處於關鍵的業務重整階段。據公司公開資訊與媒體報道,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加大了大模型研發與商業化應用的推進力度,包括從雲端運算到電商搜尋、智慧客戶服務等。據業內人士披露,馬雲在內部密切追問工作程序改革進度。
中國學界的理解則更為克制。上海一所高校的企業治理研究者認為,在阿里巴巴,「馬雲的角色更接近戰略顧問或精神領袖,而非實際決策者。他的介入更偏向方向與價值觀引導,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親自拍板。阿里目前的治理結構更為多元。」
券商分析師則從市場與宏觀層面解讀馬雲的「回歸」:「阿里需要新的敘事來穩定資本市場與員工士氣,馬雲的介入也意味著阿里必須順應政策方向,把AI技術、數碼經濟與實體經濟更緊密地結合。」#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