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理李強在聯合國會議上表示,在當前和未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中「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整個表態的核心關鍵詞是「新的」,這並不意味著中共會主動放棄其在2001年加入WTO時所獲得的、以及至今仍在享受的存量特殊待遇。這是一種巧妙的文字遊戲,它只承諾在「未來」的談判中不再要求更多。

「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S&DT)是WTO的一項原則,允許開發中國家會員在遵守貿易規則時享有特殊權利,以幫助它們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些權利包括允許開發中國家有更長的履行承諾的時間,以及在市場開放程度上擁有更優惠的進入條件。

西方國家對此詬病已久,特別是要求取消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的聲浪越來越高,未來中國可能面臨更高關稅、生產成本提高、更多的減碳義務,以及大大減少國際優惠貸款,這些結合起來進一步衝擊中國經濟和就業市場。

李強的表態,與其說是一次讓步,不如說是在中共精心編排下,利用WTO名存實亡的現狀實施「以退為進」的策略。

早已癱瘓的WTO

要理解中共此舉的精明之處,必須認清一個殘酷的現實:作為昔日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WTO早已陷入功能性癱瘓。其最核心的兩大功能--「爭端解決」與「多邊談判」已基本停擺。

首先,被譽為「世界貿易最高法院」的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原有七名常設法官,法官們作出的裁決相當於WTO的「終審判決」,已於2019年因法官(成員)數量不足陷入停擺狀態。這意味著WTO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無法獲得最終的、具有約束力的裁決。一個沒有終審法院的法律體系,其規則的威信力可想而知。

其次,始於2001年的「多哈回合」(Doha Round)談判,本意是締結一套更適應21世紀的全球貿易新規則,但歷經二十餘年已宣告失敗。各大經濟體在核心議題上積重難返,WTO已經失去了推動全球貿易議程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癱瘓的組織框架內,中共承諾「不尋求新的特殊待遇」,這本質上是一張零成本的「空頭支票」。

零成本政治表演 一箭雙鵰的算計

正是在WTO名存實亡的背景下,中共才放棄獲得未來增量利益,換取的卻是當下實實在在的政治與外交資本。

其一,拆解來自華盛頓的「定時炸彈」。近年來,要求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壓力,在美國已經形成了跨黨派的共識。從特朗普擔任第45屆美國總統時期開始,華盛頓就持續向WTO施壓。2020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更是單方面將中國等25個經濟體從其「發展中國家」名單中剔除。

這股壓力並未因拜登政府而減弱。2023年6月,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了《終止中國開發中國家地位法案》,意圖通過國內立法,迫使美國政府在所有國際組織中不再給予中國發展中國家待遇。

中共與其被動地被美國撕下標籤,不如主動在WTO這個已經半廢棄的舞台上,用一個小讓步來化解即將到來的更大的壓力。

其二,分化歐美,試圖鞏固「全球南方領袖」的地位。中共官方表態,也是說給歐洲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聽的。它向外界傳遞了一個精心包裝的信號:它是「負責任」的,願意為多邊體系做出「犧牲」。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軟化歐洲內部的對華強硬立場。

更重要的是,這鞏固了它在「全球南方」中的領導地位。中共商務部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在宣布這一消息時,特意強調:「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永遠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

這種「為了兄弟們,我主動放棄一些利益」的姿態,無疑會贏得眾多亞非拉國家的政治好感,為它在聯合國等場合構建反西方的話語體系和投票聯盟,增添重要的籌碼。

中共為何死守「發展中國家」底線?

中共上演這場「以退為進」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死守「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定位。因為隱藏著巨大的、不容放棄的經濟、政治和國內「維穩」利益。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體量實現了爆炸性增長。其GDP增長了10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這一成就的背後,「發展中國家」身份帶來的「特殊和差別待遇」(S&DT)功不可沒。

貿易保護與補貼空間:WTO規則允許發展中國家保留更高的進口關稅,並為國內產業提供更長時間的保護。在反補貼調查中,發達國家1%的補貼被視為「微量」而免於調查,而發展中國家的這個門檻則放寬到2%。這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操作空間。

氣候變化議題上的責任豁免:在氣候談判中,中共憑藉此身份,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意味著,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無需像發達國家那樣承擔強制性的絕對減排任務,也無需向每年1000億美元的全球氣候適應資金池注資,反而有資格申請這些資金。

國際援助與優惠貸款:一方面,中共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向外輸出上萬億美元貸款,讓不少國家陷入「債務陷阱」;另一方面,它卻能以「發展中國家」身份,繼續從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申請低息貸款與發展援助,這種身份錯位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國內「維穩」的工具:在國內,是中共管理民眾預期、解釋社會矛盾的「萬能藉口」。面對巨大的貧富差距、脆弱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嚴峻的青年失業問題,一句「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而推卸責任,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

一旦失去這個身份,中國將面臨更高關稅、生產成本激增、沈重的減碳義務和國際貸款渠道收緊等多重打擊,對其依賴出口和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將構成系統性風險。

以退為進的交易籌碼

綜上所述,中共此次宣布不再尋求WTO新的特殊待遇,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戰略轉變和政治表演。作為交易籌碼,試圖換取外部壓力的緩解、外交形象的改善和對「發展中國家」這一核心利益的固守。

這標誌著中共靈活地利用規則漏洞和機制衰敗,為自身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目標服務。看清這一點,人們才能真正理解其「以退為進」背後的邏輯。(完)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