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堪稱由政府補貼的公共產品的典型例子——由納稅人出資支持、中央統籌協調,並且傳統上不受市場價格影響。然而,烏克蘭的戰時經濟卻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反例:一個由國家主導的產業,運用類似市場的激勵機制,實現了更快、更廉價、更高質量的成果。而西方各國正加速邁入新一輪軍備擴張時代——既然公共資金投入勢在必行,那麼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明智地使用這些資源。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將烏克蘭的國防工業轉變為去中心化創新的引擎。初創企業在車庫裏研發致命無人機,數碼化轉型部(Ministry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通過眾包開發戰場軟件,士兵們使用應用程式提供前線反饋,幾天內就能完成設計改進,而不是幾個月。超過500家公司生產用於軍事用途的短程和遠程無人機,烏克蘭在2025年將生產超過400萬架無人機,其中許多不含任何中國零部件。烏克蘭的短程無人機每架成本約為400美元,而類似的美國無人機通常超過10萬美元,且性能較差。在烏克蘭,無人機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如今約有一半的傷亡是由無人機造成的。

相比之下,俄羅斯採用的是指令與控制型的產業政策,依賴國有巨頭和官僚採購機構。到2025年,俄擁有六大主要公司。儘管俄羅斯的軍事開支遠超烏克蘭——2024年為1,490億美元,而烏克蘭為647億美元——但俄羅斯在無人機作戰和戰場適應方面仍難以與烏克蘭相匹敵。為甚麼?因為烏克蘭國防部已經從類似的後蘇聯時期的壟斷模式,轉變為買方壟斷模式——政府仍是唯一的買家,但不再是主要生產商,轉而從競爭激烈的私營企業進行採購。

烏克蘭資助公開競標,邀請多元投標方參與合約競逐,並根據戰場成果給予獎勵。其中一個試點項目為無人機擊殺目標提供獎勵積分,鼓勵操作員進行創新嘗試,並自主採購所需材料。此類舉措能激發創新、降低成本、精簡生產流程,避免了集中規劃所特有的官僚作風和干預。戰略需求在持續變化,基輔通過調整價格激勵機制來應對新的優先事項,市場也相應做出反應。

至關重要的是,烏克蘭的國防企業已重新定位,轉型為兼具國內市場與出口能力的產業,並吸引外資注入以推動行業發展。那些為滿足戰場緊急需求而誕生的企業,如今正積極拓展國際買家市場,烏克蘭總統最近還宣布了與美國、德國和丹麥建立新的武器研發合作夥伴關係。

當然,若沒有外國援助,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美國和歐洲的資金推動了當地工業的發展,並支撐著烏克蘭的抵抗。但烏克蘭的做法表明,對於國防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公共資金,而不僅僅是投入多少。烏克蘭沒有將資金集中在少數有政治背景的企業,而是廣泛分配資金,以促進競爭。

雖然烏克蘭的未來前景晦暗不明,但其國防工業卻具備優勢,既能為面臨美國支持不確定性的焦慮的歐洲提供再武裝方案,亦可為依賴中共支持的供應鏈體系提供一個替代選擇。

1961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在離任演說中警告:「……我們被迫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永久性軍備工業……但我們絕不能錯誤理解可能的後果……我們必須防止軍工複合體有意或無意地獲得不應有的影響力。權力錯配造成災難性後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將持續存在。」

五角大樓陷入了艾森豪威爾所認識的採購迷宮。F-35戰鬥機項目預計耗資超過2.1萬億美元,且面臨可靠性和戰備狀態的持續性問題。位於俄亥俄州的「聯合系統製造中心」(Joint Systems Manufacturing Center,JSMC)——也稱作「利馬陸軍戰車工廠」(Lima Army Tank Plant;LATP)——是美國唯一一家生產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工廠,由於其脆弱的供應鏈出現延誤,該工廠已暫停新坦克的生產,轉而進行設備翻新工作。

洛歇馬丁和雷神等國防承包商在各自的寡頭壟斷市場中營運,受到合規法規和遊說團體的保護,免於競爭。2024年,美國國防承包商在遊說國會方面花費了近1.5億美元。這座採購迷宮對美國在印太地區或中東發生更大規模衝突時的戰備能力構成嚴重威脅,最近還因庫存不足而暫停了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

這一切並非不可避免。美國擁有充滿活力的科技行業,像(致力於為美國國防部提供涵蓋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解決方案的)安杜里爾(Anduril)和(以其在大數據分析領域技術聞名的)帕蘭泰爾(Palantir)這樣的公司,都是先研發後銷售,這表明草根創新可以突破最根深蒂固的市場。美國的採購體系也吸引著多樣化的投標者;然而,過度監管和嚴格的合規制度卻偏袒老牌企業而非創新者。

五角大樓與烏克蘭國防部一樣,是唯一的採購方。但與烏克蘭不同的是,它往往獎勵規避風險、遵守文書規定以及維持政治關係的企業。工會要求保障就業、而地方本土利益則導致保留過時的生產線,即使已更新、更好的替代方案。老牌企業的遊說者精心設計符合自身現有流程的合規制度,排擠更為高效的競爭者。為了在選區贏得選票,某些立法者支持「政治撥款」項目(為討好或報答支持者的分肥撥款),以將工作機會帶回選區,他們將選舉影響力置於戰略利益和國家利益之上。結果就是價格高昂,這更多地反映了談判技巧和官僚手段,而非市場競爭力。結果是平庸者拿到了錢,而創新者卻只能在門外乾等。

那麼,烏克蘭人是否僅僅因走投無路,才採取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和走捷徑呢?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形勢所迫,他們必須迅速做出改變,但烏克蘭因應需求而進行創新,並不意味著其做法目光短淺。美國擁有充裕的時間,對於烏克蘭因形勢所迫而做出的改變,美國則可憑藉自主選擇來推動。艾森豪威爾在當年所警告的情況如今已成真:一個社會化的軍工復合體,服務的不是國家,而是特殊利益團體。

烏克蘭展現了一種去監管化的國防生產模式和提升作戰能力的願景,可結合現代戰爭的需求進行調整。雖然其對戰場需求的評估並非完美,但反映出更廣泛的趨勢:具備反應迅速、勇於試驗、快速疊代的特質。這些都是有效的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標誌,縱使最終的客戶仍是國家。

然而,去中心化的生產模式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俄羅斯及其盟友更容易滲透眾多供應鏈和小型企業,而從海外採購的零部件則存在數據收集和遭破壞的風險,正如近期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傳呼機)襲擊中展現的那樣。烏克蘭很好地應對了這些問題,越來越傾向於在國內採購零部件,因規模經濟效應,這樣的做法也變得更有效率。

對於烏克蘭來說,「勝利」是甚麼樣子尚不明朗,其人民能否獲得積極的結果也遠未得到保證。我無意評判降低戰爭成本是否真正符合烏克蘭或美國公民的最佳利益——許多人希望戰爭今天就結束。然而,如果目標是提高國防生產的效率,烏克蘭的做法確實值得肯定。如果美國承諾每年投入一萬億美元的公共資金用於國防,就應要求軍工產業加速創新並追求卓越。#

作者簡介:

傑克‧沃德(Jack Ward)在西澳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主修經濟學與國際關係。他專注於公共政策經濟學和安全議題,曾在美國經濟研究所當研究實習生,目前,他是曼卡爾經濟教育基金會(Mannkal Economic Education Foundation)的學者。

原文:Decentralized Defense: How Ukraine’s Lean Military Outperforms Expectatio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