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論語‧公冶長‧六》)
【註釋】
漆雕開:原作「漆彫啟」(避漢景帝的名諱改「啟」為「開」),字子若(或說字子開),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小孔子十一歲(《孔子家語》)。
對曰:古時學生和老師說話、下對上,用「對曰」,《論語》中多見。
吾:古人對老師都要自稱名,不能稱「吾」,此處「吾」或是「啟」之誤。
說:通悅,愉悅。
【討論】
關於漆雕開的史料只有幾則,《論語》中僅一見,但其名聲很大,唐封「滕伯」、宋封「平輿侯」、明封「先賢漆雕子」。
本章中,孔子欲使漆雕開出仕,說明漆雕開才學已很好了,因為孔子是不輕易叫人去當官的。《論語》記載,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長官,孔子就說「這是坑害別人的兒子」(先進篇)。孔子也不願學生們熱中利祿、汲汲於仕進,曾感嘆「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泰伯篇)。
但是,漆雕開卻不一般,回答「我對出仕還未能有信心呀」,孔子聽了很喜悅。
關於漆雕開所說的「斯之未能信」,南宋朱熹師徒討論很多(見《朱子語類》)。當然,他們是理學的角度,這裏略敘其幾個觀點(需要指出的是「信」字在《論語》中出現38次,內涵豐富,不限於理學)。
(一)漆雕開跟孔子學,對「道」(即「朝聞道夕可死矣」之道)已有一定認知,「不安於小成」。如人若未食芻豢(珍饈美味),只知藜藿(粗劣飯菜)之美;既食芻豢,則藜藿不足食矣。所謂「不安於小成」,據漆雕開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進。譬如一株樹,用為椽桁,已自可矣。他不伏做椽桁,又要做柱,便是不安於小成也。
(二)信,謂真知其如此,而無毫髮之疑也。須是知之深,方信得及。若一理見未透,即是未信。所謂信者,真見得這道理是我底,不是問人假借將來。譬如五穀可以飽人,人皆知之。須是五穀灼然曾吃得飽,方是信得及。今學者尚未曾見得,卻信個甚麼!若見人說道這個善、這個惡,若不曾自見得,都不濟事,亦終無下手處矣。
(三)漆雕開自認為於「道」知未深耳,所以未敢自信。例如,凡人皆知水蹈之必溺,火蹈之必焚,今試教他去蹈水火,定不肯去,無他,只為真知。(凡去蹈水火者皆假知。)
漆雕開其材可以仕,而其不安於小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而器不安於小成,則「其志道深」也,孔子焉能不悅?
漆雕開「志道深」,則其格局自然大。孟子列舉過幾種人:「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盡心上》)那麼,漆雕開是哪種人呢?
可惜,沒有足夠的史料,無從判斷。但是,後來不少人把漆雕開稱為「儒俠」之始。
的確,孔子思想裏含有俠義精神,如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家語‧儒行解》中孔子說儒「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等等。
據說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漆雕氏之儒為其一,義勇是尚。《韓非‧顯學》說漆雕氏之儒,「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臉無屈服順從之情,眼無怯懦逃避之色;自己錯了,即使對奴僕也要避讓;自己做得對,即使對於諸侯也敢於抗爭。)或曰北宮黝即漆雕氏之儒。孟子曰:「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子‧公孫丑上》)
漆雕開不仕,而有「儒俠」之名,蓋其志不同於子路、子貢之類弟子吧!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宋立林】「漆雕氏之儒」辨正 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7537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